咨询中心

给心灵减负其实很简单,只需扔掉东西和执念

发布时间:2023/5/27 16:17:44   
北京知名皮炎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22893.html

大家是否看过日剧《我的家空无一物》?里面讲了一个日本太太的断舍离生活方式,不想买买买,只想扔扔扔。武汉有一对夫妻家中的断舍离场面,可以说就是这部剧的现实版了。㎡从入住到现在有2年的时间,也坚持断舍离了2年,如今房子越住越新,朋友参观感觉仍像才搬家,这场面让强迫症的人极度舒适。屋主自嘲,自己已经断舍离到“走火入魔”了,最开始尝试的时候非常痛苦,慢慢坚持下来,发现日子过得超级轻松,几乎没有了贪念和购买欲,只想扔东西。家里的时钟感觉用不上,差点就被自己丢掉了……浪费的时间变少了,陪伴爱人的时间更多了,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了。

《断舍离》这本书大概有10万字,“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山下英子出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在学习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这种理念、任何人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什么是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来整理内心的思维观念,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和自在。“断舍离”三个字,每个字都有其深刻的含义。“断”就是断绝想买而又不需要的欲望,“舍”就是舍去家里无用之物,“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断舍离”从瑜伽的修行哲学中提炼出的思维方式,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整理”上,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自我探查法”。很多人每天都在收拾东西,看到这样一本书会认为这是一本简单的物品整理书,其实断舍离的奥义并不是简单的教人扔东西,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重新审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改善心灵环境,唤起内心焕然一新的力量,才能实现不一样的人生。

我将从认识断舍离、如何实践和梳理“关系”三个方面来介绍本书的内容:

第一个要点是认识断舍离。

看看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现实是物质过剩,过快的流通的时代。相信大家很多都有这方面的经历,面对商家的促销和忽悠下,我们就冲动地不断“买买买”,觉得现在买最便宜,如果不买就“过这个村没这个店”;刷信用卡提前消费好像没什么感觉,等到账单日还款的时候发现已经过度消费了;物品即使现在用不上也要多囤积起来,以备将来不确定的某一时间点能用得上。

我们烦恼于物质过剩的状态,以及这种状态背后的心理原因。造成这种状态无法放手的心理原因有三种:第一种是逃避现实型。比如我们总是因为工作繁忙,呆在家里时间少,所以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向后推,以至于越到后来越懒得收拾,越来越不愿呆在家里;第二种是执着过往型。这样的人珍藏了许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物等旧物,他们表现为不愿意面对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的辉煌和快乐时光;还有一种是担忧未来型。这类人总是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发生的未来世界储蓄很多物资。

这三种类型的人有一个共同点:没有时间意识,没有活在现在。她们总是感叹“太可惜了”“未来或许能派得上用场”,却没有脚踏实地的面对眼前的问题。

当别人送你一件裙子,有名牌的logo,但是是她的尺寸,这样的裙子对你有价值吗?这件衣服的价值对于你来说大打折扣。你就会以这件衣服是“她送来的”“暂且收下吧”“这件衣服还是新的”这样的心理把它深深地塞进衣橱,这就是把以“自我”为中心,变成了以“他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第二个要点,我们如何运用断舍离来进行家庭收纳实践。

生活中的我们就像是在水槽中游来游去的一条鲇鱼,被形形色色的东西和废弃物包围着,找不到本来存在的进出水口,困在水槽里整日一筹莫展……原本有着适当活水循环的水槽,因为进出水阀的故障而成了储水槽,不知不觉就能沦为了污水地、淤泥地。我们平时就像鲇鱼一样,总喜欢呆在水槽的清澈部分,而忽略下层的淤泥,假如我们不拉开壁橱不拉开抽屉,就发现不了杂物废物,那么也不妨碍日常的生活。然而依然会有不安,一旦来回搅动上层的清澈部分,就会马上变成一团混浊。

我们这样忽视下去,就会造成我们所居住的环境被一点点压缩吞食。家里如果杂物遍地,物品塞得满满当当,在家里就会感到空气浑浊、压抑不畅,狭窄的空间会带来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期封闭、不想外出,变成愤懑忧郁的状态。

断舍离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物品的断舍离”和“观念的断舍离”,只有两者同步,家务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思维方式也逐步更新,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我们收拾整理房间的时候,首先需要从某一个区域开始进行,把这个区域的所有杂物通通取下来,放在地板上、桌上等水平面的位置,然后从高处对杂物总量进行俯瞰,从已经损坏的、不能使用的东西开始处理;其次把不适合“当下”和“自我”的物品进行取舍;最后把那些不需要、以前很重要现在不合适、使用后感觉不愉快的物品统统处理掉。留下的东西是比较高质量的,家里比以前显得更宽敞、轻松、呼吸顺畅。

把东西“舍”出之后,我们才真正意义上进入收纳环节,否则只是将垃圾、废品或者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重新塞进收纳箱。我们可以按照几种收纳方法。比如“三分法”,按照“大中小”分成三类。像厨房的所有东西可以分为:食材、料理工具和餐具,这三类物品不能交叉分类。其中食材又可以细分为蔬菜、肉类和调味品等等;料理工具可以细分为燃气类、电气类和洗涤类;餐具也可以分为碟盘类、碗类和瓶类。每一种分类也可以再细分更小的种类,比如瓶类又可以细分为茶杯、玻璃杯和葡萄酒杯等等。

另一种是”7-5-1“收纳法。“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像衣柜、壁橱、抽屉等关上门就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存放杂物的量基本占整体空间的7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像在玻璃门的碗筷架或橱柜等关上门依然能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所放的杂物的量基本占整体空间的5成;“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像玄关鞋柜上或橱柜上等水平面上的展示性的收纳空间上所放杂物的量基本占整体空间的1成。这样限定杂物总量,才能让居所的各个地方产生出留白,用于创造更加有内涵的美的空间。

第三个要点我们通过断舍离来梳理“关系”,给心灵减负。

人与人的关系需要空间,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无论是家庭还是朋友、同事,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独,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感到被抛弃感。

山下英子的母亲是个囤物派,屋子里老旧的东西堆积如山,母亲守着几十年的东西,哪怕忘记放在那里以及再也不会用到,也不肯轻易扔掉。山下英子和母亲也就此展开家庭断舍离大战。后来山下英子通过深入剖析父母囤积物品的原因及亲离、子离的实践,最终让母亲认可断舍离并改进了母女关系。家庭断舍离带来的不仅是居室的清爽,更是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我们无需和老人谈断舍离,只需要足够关心和帮助。

首先,子女先要学会享受自己的断舍离。把这份好心情、好状态在父母面前显露无疑,不需要多说什么。他们看到你的空间和身心发生改变了,也会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其次,需要舍弃对父母的期待,舍掉“责备父母”的想法。人总是在不抵触情绪时才能注意到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父母才有改变的机会。老一辈的人成长的时代和我们不同,所以消费观念不同、家庭理念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子女要理解和包容父母的生活方式。最后,子女要以合适的距离指导他们。在各自的断舍离中,让彼此的关系回归到一个合适、舒服的距离。

有一本书叫做《巨婴国》,讲述了中国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停留在婴儿阶段。很多家庭出来的孩子30多岁结婚,仍然被父母溺爱成生活残废,不是习惯了享受父母的照顾,就是为自己没有能力找借口。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在许多事情上都插手干预,造成社会上很多的巨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正需要做到断舍离的是家长。断是指断绝不需要的,斩断自己的焦虑情绪;舍是指舍弃多余的,父母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干预孩子的决定;离是指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家长可以试着放开手,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快乐地成长。

首先就是孩子学会为家里分担家务。孩子也是家里的一分子,维护家庭卫生整洁是全家人的任务。其次就是学会放手。孩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就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在孩子想要尝试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压制孩子的欲望。既然他们想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吧。有的时候,父母替孩子完成了他们可以做到的事情,这也是剥夺孩子乐趣的一种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些同事喊你一起去逛街,你并不想去,但是担心会影响以后同事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满心不情愿的跟着同事去了。

还有一些聚会,我们本想增加人脉和机遇,对以后的事业发展有帮助,于是挤时间去参加。但是结果却不是想象的那样,我们并没有任何的收获,心情也不愉快,去了反而懊悔不已。所谓的人脉,其实在关系上都是平等的,如果关系不平等,很难融入到圈子里。

那么我们如何用断舍离去做呢?首先,断了盲目社交的行为。相信很多人热衷于交新的朋友,扩充朋友圈,却忽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彼此熟悉的挚友。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就不能好好经营认识多年的朋友感情,再要好的朋友也会渐行渐远。

其次,舍去泛泛之交的朋友。亨.亚当斯曾经说过:“一生交一个朋友谓之足,交两个朋友谓之多,交三个朋友谓之难得。”朋友从来都是在质而不在量。换句话说。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与其觥筹交错之中消耗时光,不如自己独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后,离开对朋友的这个词的执念。少了对朋友一种功利性的心态,交友这件事会让自己身心愉悦,剩下时间和精力倘若用在精简朋友圈中,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已经讲完了,最后总结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对家里的物品的“断舍离”,追求内心得到喜悦与平和。本书分为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我们生活的现状和无法放手的原因。书中举例说明“鲇鱼对淤泥的熟视无睹”以及居住环境对人身心的影响,指出东西越压缩,就越激发对当下的人、事、物的珍爱之心,还讲述了无法放手的三种类型: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往型、担忧未来型。

第二个要点是我们具体如何进行家庭收纳实践。先要转变为断舍离的思维,以“现在”、“自我”为核心,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在具体收纳时如何运用“三分法”“7-5-1法”,进行各式各样房间的整理。

第三个要点通过断舍离来梳理“关系”,给心灵减负。书中讲述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的纠缠羁绊,造成心灵上的负担,以及我们如何做好“亲离”“子离”“同事观”“朋友观”。很多人因为断舍离,清除了心中的杂念,正视现实、直面问题,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一个人比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内在的丰富,这种内在的丰富就是心灵的宁静。人世间有许多大的智慧,都是在宁静中悟到的。在宁静的时候,人们会自我审视,看清自我,认清自我,认清世界。放下过去,让自己的心归零,让生活回归简约纯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