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

教师公招精编练习题打卡第17天

发布时间:2023/6/2 13:48:17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

41.提出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理论是( )。

A.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B.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D.赫尔巴特的传统化教学理论

本题考查的是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作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要想真正成为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他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境,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3)形成见识;(4)计划和抉择;(5)整合。故C项正确。

A项,题干中说的是教学理论,而选项为认知发展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赫尔巴特的传统化教学理论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学科课程为依托,在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演绎方式进行的教学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2.下列属于认知过程的心理现象的是( )。

A.注意

B.思维

C.情绪

D.人格

本题考查的是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故B项正确。

A项,注意是认知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不属于认知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情绪和情感属于心理过程中的情绪情感过程,不属于认知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人格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3.某老师认为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学习和总结有助于对正方形定义的学习,那么这位老师更多受到以下哪种理论的影响?( )

A.相同要素说

B.形式训练说

C.元认知理论

D.情境性理论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的理论。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的学习之间含有共同成分。故A项正确。

B项,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相互配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到发展,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训练与改进学生的官能。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元认知属于学习策略,未体现学习迁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4.学生的品德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顶端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信念

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心理结构。学生的品德结构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顶端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道德信念。故D项正确。

A项,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等。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深化而来的,但不是顶端。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45.下列关于引发和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问可引发学习的多种认知过程

B.学习是要记住教师和课本中呈现的内容

C.原有的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D.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由教师来引发和促进

本题考查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陈述性知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识概念内涵较为一致,也称为狭义的知识。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记住教师和课本呈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内容并加以实践。B项说法错误。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46.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害怕。下列不属于恐怖症的是( )。

A.坐电梯时面色苍白,手心冒汗

B.看见猛兽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C.与人接触时面红耳赤,不敢说话

D.在空旷的地方时,感到头晕、胸闷

本题考查的是恐怖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恐惧的对象可以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

A项,幽闭恐怖症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幽闭恐怖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如电梯、车箱或机舱内,可能发生恐慌症状,或者害怕会发生恐慌症状。选项情况属于幽闭恐怖症。

C项,学生中社交恐惧主要表现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选项情况属于社交恐惧症。

D项,场所恐怖是恐怖症的一种,患者害怕集市或空旷的地方。从专业角度看,它是指对某种处境的期待性焦虑和对那些当焦虑产生时却无法迅速逃离的处境的回避。选项情况属于场所恐怖症。

B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选项中“看见猛兽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属于条件反应中的第一信号系统。故B项不属于恐怖症。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47.如果问小朋友“偷东西对不对?”小朋友的回答是“偷东西不对,因为偷东西妈妈要打。”那么该小朋友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C.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的定向阶段

本题考查的是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柯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1)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人际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小朋友的道德发展处于以服从和惩罚为取向的阶段。这个水平上的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违背了规则应该受罚。行为的好坏也是依行为所得的结果来评定的。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题干中小朋友认为偷东西不对,因为偷东西妈妈要打,说明小朋友的行为是为了避免惩罚。故A项正确。

B项,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维护权威的定向阶段,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8.小华平时英语成绩很好,口语表达也不错,但也总认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学校组织口语比赛时他认为自己不能胜出就不报名就不参加,这表明小华()。

A.自我效能感低

B.学习动机不强烈

C.学习态度不端正

D.学习效率不高

本题考查的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个人根据以往经验,对某一些特定工作或事物,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这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题干中小华认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学校组织口语比赛时他认为自己不能胜出就不报名就不参加是一种自我的感受,属于自我效能感低。故A项正确。

B项,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学习效率是学习快慢的表示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9.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时,教师做法错误的是()。

A.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B.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C.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

D.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应该要以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提高问题解决的相关能力,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因此,D项是错误的做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都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50.小朱在看完电影《我不是药神》之后,认为电影中的男主角即使是为了病友能够减轻病痛也不能私自购买盗版药,因为如果人人都去买卖盗版药,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她此时的道德发展处于( )。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其中,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个体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题干中,小朱认为电影中的男主角即使是为了病友能够减轻病痛也不能私自购买盗版药,因为如果人人都去买卖盗版药,社会秩序就会变得混乱,这说明小朱的道德发展处于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故C项正确。

A项,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说的“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个体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个体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处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的个体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地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1.某公司人员招聘要求如下:有责任心;善于交流沟通;团结同事,有较强的同理心。根据认知风格的分类,( )认知风格的人更适合这份工作。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本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根据对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认知风格可以分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两种。场依存型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场依存型的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反馈,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行为常以社会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独立型的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题干中公司的招聘要求是,员工有同理心,善于沟通交流,团结同事。对于这样的要求,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更有优势,故B项正确,A项错误。

C、D两项,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较有把握的最佳答案,因而错误较少;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2.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投入度,教师在课程中不定期的安插随堂小测验,这种强化程序属于( )。

A.变时强化

B.变比强化

C.定时强化

D.定比强化

本题考查的是强化程式。强化程式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两种类型。其中,间隔强化又可细分为定时强化、定比强化、变时强化和变比强化。变时强化,即不定时给予强化。题干中教师不定时安插随堂小测验,属于变时强化。故A项正确。

B项,变比强化,即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定时强化,即固定时间段后给予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定比强化,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总结的学习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是( )。

A.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B.注意-模仿-保持-动机

C.注意-练习-保持-再现

D.注意-模仿-练习-再现

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他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故正确答案为A。

54.如果某学生认为,凡是遭到批评的行为都是坏行为,而不会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行为。这个学生的道德发展应该处在柯尔伯格所说的()。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本题考查的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按顺序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因此,题干中的学生应处于前习俗水平。

B项,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5.关于学生奖励和惩罚的描述,错误的是()。

A.奖励比惩罚的效果更好

B.奖励和惩罚不需要考虑个别差异

C.过多使用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内部动机

D.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效果关键取决于技巧

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奖励是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喜欢的刺激,以增加该类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行为发生的过程。奖励和惩罚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因为不同个体喜好与厌恶的刺激不同,对喜好与厌恶刺激的感受性也存在差异。因此,B项描述错误。

A、C、D三项说法正确。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7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