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

Light人物努力为Light添一丝l

发布时间:2022/5/15 14:55:19   
白癜风方法 http://m.39.net/pf/a_7288900.html

Banner

推广

?

编者按

李白有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我对一位友人(我特别喜欢我的工作,原因之一就是让我有机会能够认识许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并向他们学习;也因为工作的原因,跟这些专家接触多了,便成为了朋友。这真是我的荣幸!)的评价,恰巧他的名字中也有一个“笑”字,他自信但不自负,狂放但不狂妄,纯粹且不造作,真诚且不敷衍,在他身上总能看到如诗人般的洒脱与酣畅,对待科研如此,对人更是坦率。他就是美国南佐治亚大学终身教授王笑军。

俗话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诗人。远的不说,从我阅读每一期的Light拾光和Light人物后,对这句话的理解愈加深刻,不经意间发觉原来这些科学家们还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仅科研工作做得出色,而且还写了一手好文章。比如:身为国际发光材料领域知名学者的王笑军教授能够将王国维大师的治学三境界用到Light期刊的发展上,实在钦佩!他那随时都想着“为Light添一丝light”的精神也着实令人感动!

今年是Light创刊十周年,本期特别邀请了Light期刊的创刊编委和优秀作者——王笑军教授做客访谈。他将与我们分享对发光材料领域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看法,与我们一起回忆这些年他与Light一路同行的故事和对Light未来发展的期望,以及给年轻学者的建议等。

王笑军

王笑军,美国南佐治亚大学终身教授,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年在美国佐治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王笑军教授先后到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NIHPostdoctoralFellow)进行博士后研究;年到美国南佐治亚大学物理及天文学系工作至今。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激光光谱,固体光学性质及激发态动力学过程;激光与光学生物应用及光学成像等。出版5部专著章节,发表论文余篇,引用余次。目前担任Nature出版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合作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期刊编委,Elsevier出版集团MaterialsResearchBulletin期刊光功能材料编委及《发光学报》、《中国稀土学报》、《中国光学》编委等。

嘉宾前言

还是年11月的时候,光机所国际合作处王卉副处长约我作个Light人物专访。我看了开始的几期,采访对象不是所长、校长就是院士,我着实有些犹豫。后来之所以答应下来,还是因为人物专访中的“人物”两个字,让我眼热,不舍推辞。记得还是在N多年前,家乡的小城市写县志,把我当了一回“人物”。那影响怎么能和Light相比。再说过几年可能就要退休了,当“人物”的希望愈发黯淡渺茫,机会不容错过,一定要再当一次“人物”。

但年,可谓流年不利,加上疫情,一直没写。王卉女士前不久又委婉地问我写得怎么样了,我听出的画外音就是,王老师我告诉你,你如果再不写,人物就可能当不成了。那怎么能行呢?所以还是赶紧把作业做了。但拖了这么长时间,在这真诚地向她表示歉意。

非常感谢王卉女士精心准备的问题,有的照片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些事情我都忘了。经她的提醒,觉得还是做了些事,写起来有了几分底气。可秉性难移,仗着几分底气,就随性地有感而发。肯定有发挥不妥之处,还多请旧雨新知见谅,海涵。

采访对象:王笑军(美国南佐治亚大学)采访人:王卉(中科院长春光机所)1Q:作为国际发光学、发光材料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您能谈一下对该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理解么?A:“知名”在我的理解看来就是这篇专访的一些读者可能知道我的名字而已。我的研究领域是固体发光材料及发光物理,主要是稀土和过度族元素发光中的光谱及动力学过程。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最热的时候是激光诞生后的那几十年。现在做纯基础研究工作的人已经很少了。许多直接的应用研究,尤其在美国,基本都是由公司在做。记得当年导师严懋勋(WilliamMYen)组里的学生毕业,至少都有一篇PR的文章。我92年博士毕业的时候已经发了两篇PRB,一篇PRL,但现在你查一下PRB/PRL,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少之又少了(当然和经费导向有关)。那时候严教授也在考虑往应用上靠近了。的确,发光材料和发光物理的前景也恰恰是在应用。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过去十几年荧光材料结合LED在照明方面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现在在新型显示、光源、存储、成像、防伪和传感等功能应用方面,发光材料正在许多领域及交叉学科大显身手,所以未来在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21Q:荧光粉的光谱调谐对于控制或优化固态照明设备的光学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您在Light上面曾发表过一篇关于Eu2+固溶体实现高性能的白色发光的文章,我们都知道色彩还原、发光效率和可靠性是白色发光二极管的三个关键技术参数,您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展示了这三个方面的性能,那么您在开展这项研究的时候灵感源自于什么呢?这项研究又有着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A:这个工作主要是当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戴鹏鹏在刘益春和张盺彤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那几年正好在东北师范大学做讲座教授,讲授发光学。戴鹏鹏同学非常认真好学且勤奋刻苦,有的课他可能不止听了一遍。他当时正在做这项工作,经常找我讨论一些实验结果、实验技术及写文章上的问题。现在他已经是新疆师范大学的教授了。

Eu在稀土家族中稍微特殊一点。不同于其他稳定的三价稀土离子发光中心,二价Eu常常比三价Eu离子稳定,因为它有7个f电子,正好填满了4f14个能态的一半(半满或全满更加稳定)。而它的最低激发态是5d能级(类似于只有一个f电子的三价Ce),发射和吸收的效率都很高(符合选择定则),同时与晶格配位离子有很强的相互作用。本文正是利用固溶体连续的配位变化来调制二价Eu离子5d能级的位置,实现所需的发射波长和带宽来达到最佳的显色效果。

应用主要是针对改进商用YAG:Ce3+荧光粉效率高但蓝光过强显色性差等问题。抛开蓝色LED而采用高效紫外LED激发并将紫外光全部转换成可见光,照明上实现中村修二教授(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所倡导的ZeroBlue,有益于健康睡眠的自然光。

3Q:我听白雨虹主编说您曾经代表Light邀请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入编委会,但是对方认为当时已经有许多的光学期刊,为什么还要在中国办一个新期刊表示费解,并拒绝了邀请。您是否愿意谈谈当时被拒绝时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促使您能不畏困难继续为期刊发展而努力?

A:的确有这么一回事。照片上(如下图)就是你谈到的美国国家标准局的WilliamPhillips博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和另外几名冷原子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华人朱棣文教授,都到系里来访问并作过报告(趣闻轶事,可以参考我网上写的《感受平凡》一文,国外的很多中文网都转载过)。第一次和他谈支持办刊的时候,Light还只是一个想法。他的回答倒是直截了当:不会支持。然后才一点点解释不支持的原因。他说现在的刊物实在是太多了,应该砍掉许多而不是再办新刊。所以支持Light,有悖他的理念,他是不会做的。这和他的科研风格以及治学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他的“PaperTorture”是出了名的,和博士、博士后讨论一上午,字斟句酌,可能连个引言都写不出来。把着急出Paper的人Torture的苦不堪言。我看了他的GoogleScholar,引用量近3万次,但73岁的他,发表的正式文章只有多篇(多是没有引用的会议摘要、书刊前言等)。所以在他看来,没有再办新刊的必要。我完全理解。

Light后来的成功也说明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与身体力行胜于迷信名人的言论。Phillips教授自己的成功,何尝不是如此。他88年第一次得到了打破多普勒激光致冷的理论极限,使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成为可能的实验结果后,写成草稿送给许多有名的相关实验室和理论组,但收到的反馈都是怀疑的态度,认为不可能。只有法国巴黎大学的ClaudeCohen-Tannoudji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看了以后,愿意到实验室亲自试一下。他们的实验不仅确认了Phillips教授的实验结果,还产生了新结果、新概念和新的理论。恰如Light的成功,催生了eLight和Light:AdvancedManufacturing(LAM)一样。9年后Phillips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与Cohen-Tannoudji和朱教授分享),而创刊9年后的Light不也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期刊吗?所以梦想一定要有的,努力也是必须的,一旦成功了呢?道虽迩,不行不至。并且只有成功,你才有机会写出曾经的失败与挫折。

之所以还能为办刊努力,完全是被白雨虹博士做事的魄力,那种坚定执着,干练果敢,不惧风险的精神所感动。当然还有她背后杰出超群且充满朝气的团队。我争取凑趣写一篇Light拾光故事,在那详述。实际参与Light的工作应该是创刊前两年的年,那年的DPC会议在美国的阿贡国家实验室,会上遇到白雨虹。那时候她们刚刚有办Light的想法。开始是想与美国光学学会(OSA,现在叫OPTICA了)合作,准备先在长春合作一个SummerSchool,我还参与了一些文字工作。OPTICA作为非盈利学会组织,估计做事比较保守比较慢。而Nature是个商业公司,商机嗅觉比较敏感,所以双方一拍即合,迅速签约。

图1:Phillips教授来访()

4Q:年1月18日应您的邀请,美国乔治亚大学ZhengweiPan教授在Light上发表学术论文,公布已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发射暖白光的LED材料,此成果被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网站在首页报道,该文章至今为止也一直是Light高被引文章之一,您能讲讲当时约稿的经历和心情么?

A:那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一名台湾学生,他心气很高(如下图,右一),一开始投了NaturePhotonics,但没有被接收。刘峰博士(如下图,左一)找我咨询,我建议他找张家骅老师做个封装,投Light,也算是约稿吧。那个材料和YAG:Ce3+相比,有更多的红光成分,应用上很有意义。投Light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一次被拒稿,几经争辩之后才得已最终在Light上发表。作者之一的刘峰博士是我把他推荐到美国做了十年博士后和研究员,他工作踏踏实实,不愠不火,做了许多相当扎实的工作。高质量的LED封装是张家骅老师在激发态实验室做的。这项工作后来上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网站,还真是喜出望外,外是有些意料之外。后来我把消息和图像转给了白老师,编辑部非常高兴,因为那时候Light创刊不久,还没有现在这么火,激动人心的消息还不多。我自然相当惬意,为Light添了一丝light。

图2: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照片()5Q:作为Light的创刊编委,您在建立编委会,邀请高质量论文和期刊宣传上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Light获得今天的成功,跟有如此多的像您这样的科学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10年来伴随着Light一路走来,您对Light的现状是否满意,还有哪些期待?

A:建刊之初的几年里,在你上面说的那几方面,做过一点贡献。在宣传上也不遗余力,只要去参加国际会议,就带上一捆单行本,发给国外的与会者,同时约稿。但这点贡献肯定是可以磨灭的。Light多次将我评为优秀编委,更让我不待扬鞭自奋蹄了。编委会方面,很高兴建议主编把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AndriesMeijerink教授邀请进来,后来Merjerink教授无论投稿还是审稿,都为Light作了很大贡献。

作Light编委多年,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王国维大师在讲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用到办大刊上也有同样的意义。开始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时候欧美各个学会出版商们大刊林立,望尽天涯无归处,哪里是Light的立足之地?即便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也是见者寡而闻者弱。那时候只有像白老师这样的才能看到前景和希望并立足高位,所以才有后来的执着,才能四海奔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有了后来的源水淙淙,水到渠成。Light如今无论是编者、作者、评审和编辑都是一流的(说编辑时应该不包括我自己,所以没有自夸的嫌疑)。我同时是MaterialsResearchBulletin(MRB)的发光编委,那是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刊,虽然稿量巨大,但上面说的几方面,和Light还差着层次。Light可以拒发全球Top10大学的稿件(我作为编委就送审后被拒过),MRB则肯定不会的,Top10投稿的就非常少。至于期待,我已经坐在灯火阑珊处了,只希望Light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一直熠熠生辉,平稳发展,更加国际化,成就百年经典。“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祝Light达到新的境界。

图3:编委会上接受曹健林主编颁发的聘书()图4:在LightConference分会场作报告()图5:Light获奖的优秀编委及发奖人()6Q:您作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主办的另一本期刊《发光学报》的编委,曾专程到SCI费城总部去介绍《发光学报》,希望能够为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出力,不过该期刊最终被Ei收录。您如何看待《发光学报》的发展历程,对于它的未来有哪些期望和建议呢?A:哈哈,这事你还记得。我查了一下,是年,居然是16年前的事了。当时刘洪楷老师负责《发光学报》。刘老师做事极其认真,一心想把学报做起来。计划访问SCI总部的事情张罗了近两年。刘老师和我认真准备了一份PPT,06年夏天,我去费城给负责SCI的两位(MrJamesTestaandMrRodneyChonka)做了半个多小时的报告。那时候他们公司的名字还叫ThomsonScientific,在费城大街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建筑里面。办公室不大,书架上都是期刊,包括一摞绿皮的《发光学报》。《发光学报》自年起就开始在这方面努力,当时SCI还在ISI(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后被Thomson收购了,现在都归到了ClarivateAnalytics)。《发光学报》归类MaterialsScience,Spectroscopy,Optics,andChemicalPhysics,这类杂志的平均影响因子很高,他们的索引已经非常全了,再添加杂志需要很有说服力的理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