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资源 >> 借鉴北京等四地经验,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非急救医疗服务需求,现将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经验做法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考使用,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扩容院前急救资源。各地要结合本地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新冠疫情进展情况,加大院前医疗急救车辆和人员配置力度,进一步扩容电话线路,提高呼叫接听率和服务满足率。同时,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医务人员、驾驶员、调度坐席等后备力量建设,医院依托形成急救车辆、人员的机动力量,满足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需求。
二、完善电话分流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积极作用,鼓励医疗机构提供24小时线上咨询,为患者提供就医、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开设24小时日常咨询类和非急救电话专线、在政府门户网站开通留言专栏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倡导非急救不拨打。
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非急救患者转运。组建非急救患者转运工作专班,动员公交公司、第三方运输企业等社会力量,提供非急救转运服务。开设非急救转运热线电话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保障普通患者就医转运需求,缓解院前医疗急救的转运压力。
四、畅通急危重症患者就医全流程绿色通道。做医院急诊的衔接,指导医疗机构在急诊、发热门诊配置足够的担架车和轮椅,确保转运车辆送达的患者能够及时转接,不占用转运车辆及担架资源。理顺急诊与院内收治流程,畅通急诊患者快速分诊收治通道,提升住院患者收治效率。依托医联体建立患者上下转诊机制,医院适宜下转的患者,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床位周转使用效率。
发挥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院内急诊与各专科、以及医疗机构之间转诊的的信息互联共享渠道,加快患者信息转递,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支撑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
年12月27日
?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
?
北京市多措并举做好疫情期间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
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做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工作,围绕全链条梳理、快速反应,因时因势采取有效措施。
一、发挥组织优势构建大急救体系
(一)高位调度,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疫情以来,北京市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指挥扩容调度系统;压实责任,迅速补充日常院前医疗急救值班车组;要求各区成立非急危重症转运专班,分流非急危重症转运服务需求;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合理使用急救资源。多措并举,推动形成规模性疫情下首都大急救体系新格局。
(二)系统谋划,整体构建大急救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全流程、全方位、逐环节梳理,系统谋划,长短结合,在积极应对疫情的实践中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赢得广大市民的支持配合,构建了市区统筹调度一体、能力建设与应急响应一体、急危重症与非急危重症转运一体、指挥调派与现场转运一体的大急救体系,形成了共同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
二、扩容调度系统提升能力
(一)围绕“打得通”,扩容升级系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管处室负责同志赴北京市急救中心现场协调调度,北京市急救中心、联通公司、首都医科大学及有关单位通力合作,连夜扩容交换机和电话线路,中继线已由路扩容至路,调度席位已由50个增加至个,同步增设30个云受理、30个云咨询,后续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可异地扩充坐席,确保急救电话打得通。
(二)围绕“接得起”,优化调度模式。及时调整接听、受理、调派等工作流程,多种途径补充工作人员,迅速拓展云平台增设咨询席;启动海淀等重点区二级调度模式,充分调动属地积极性,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迅速扩充调度能力;建立13类疫情相关知识库模块,加强专业支持,及时分流咨询电话和非急危重症需求对急救资源的占用。
(三)围绕“稳得住”,责任扛在肩上。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急救中心及各有关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感,日夜坚守,落实细节,确保了扩容后的调度系统运行平稳。扩容后,电话呼损(未接起的来电)由扩容前每24小时0余个减少为零。12月23日,全市共呼入电话次,呼入中继的电话已全部接起,分流咨询电话次,其中首医云咨询完成次、分流席完成次咨询。
三、增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供给能力
(一)围绕“转得走”,全力补充力量。要求各区、各有关单位对照清单,通过抽调人员补充力量、现有人员集中管理、合理调整班次等多种方式,迅速恢复日常院前医疗急救值班车组数量,实现全部急救车组满载运行。截至12月18日,全市值班车组数已达到规划目标值。
(二)围绕“效率高”,健全指标体系。研究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监测指标体系,从服务需求、服务可及性、急救运行效率、急救资源配置、院前院内衔接、咨询与非急危重症等六个方面持续动态监测,及时研判形势,调整应对措施,加强对各区工作的督促和科学指导,最大限度提高现有急救资源运转效率。12月23日,全市共完成派车任务次,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8.89%,其中急救派车率恢复至99.94%,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首都市民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
四、畅通院内收治加强院前院内衔接
(一)围绕“接得住”,强化急诊接诊。强化院前院内衔接工作要求,要求全市二三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发热诊区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各医疗机构急诊科应开尽开,保持24小时开诊。要求在急诊、发热门诊配置足够的担架车和轮椅,确保急救、非急救转运车辆送达的患者能够及时转接,不得占用转运车辆及担架资源。
(二)围绕“收得快”,畅通院内通道。要求各医疗机构在充实急诊科救治力量的同时,要打通急诊与住院部的收治通道,最大程度拓展收治能力,确保对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及时接转。同时建立指标监测体系,加强监督检查,每日调度督促落实。
五、多措并举化解非急危重症需求
(一)多种形式化解分流咨询电话。加强社会宣传,明确急救电话的应用场景,引导公众合理使用急救电话,为急危重症人员让出生命热线。要求各区成立非急危重症转运专班,设立救助转运电话,各社区(村)建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