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资源 >> 心理咨询和普通聊天有什么区别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但仍有很多人把发疯当成心理问题的同义词,于是不愿向外界求助,自己又走不出来,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通常的对外求助,就是和朋友倾诉,结果发现,除了得到一些安慰或者打击,好像并没有让自己感到更好,而找专业的咨询师,又因为不菲的费用,和对咨询效果的不确定,最终走不出这一步。
今天简单说一下,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一次心理咨询的实际时间是50分钟,有的甚至只有45分钟,但都算一小时,根据咨询师的咨询时长和督导时长不同,收费几百到几千不等,正常来说,经验越多收费越高。
咨询时长很好理解,那督导是什么呢?
首先科普一个概念,叫共情,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将自己代入来访者描述的情景,去理解来访者,对他的情绪感同身受,这就是共情,和大家平时理解的换位思考不一样(咨询师要代入来访者的思考模式和情绪,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站在对方的处境,用自己的思维考虑)。
一旦共情太深,咨询师不仅没能及时将来访者拉出情绪漩涡,反而会让自己充满痛苦,造成替代性创伤。
08年,北大有一批老师去汶川做灾后危机干预,结果一位老师自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就是没有及时从共情里走出来的结果。越是负责的咨询师,越有可能造成替代性创伤。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如果你身边有患抑郁症的朋友,你一味地安慰或者刺激,其实作用不大,你可以试着让他感到自己被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回到刚才的话题,咨询师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进行督导,督导一般有两种:一是找更资深的咨询师来复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二是找更有经验的或者朋辈咨询师,自己作为来访者去做咨询,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管是哪一种督导,咨询师都是要付费的。
此外,心理咨询师的伦理要求非常高,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能为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做咨询,因为不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咨询师无法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客观冷静。另外还有一条,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在规定时间内,不允许发生超越咨询关系以外的亲密关系,即使交个朋友也不行。
面对来访者,咨询师的内心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坚决。
这些还只是咨询师面对的所有风险和要求当中的一部分,现在能理解为什么不便宜了吗?
当然我们国家的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并且我们又是熟人社会,所以大家往往都会优先找认识的人推荐咨询师,尽管这和伦理要求有一些违背,不过现实情况还是避不开为可能认识的人做咨询。
其实,找咨询师,通常就是看他的咨询和督导时长,一般来说,咨询时长小时以上,督导时长小时以上,基本都是从业1到3年的咨询师,已经具有一定经验和水平。不过,在咨询关系里,适合自己的咨询师,可能会比更有经验的咨询师有效。
对于来访者来说,咨询师就像一名溺水者面前的一个救生圈,首先,要溺水者自己愿意伸手抓住,然后要和救生圈一起合作游上岸,救生圈的单方面努力,没有办法带溺水者上岸。心理咨询,本质上也是一种合作。
目前心理咨询主要使用的流派和理论方法,有下面这些,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格式塔、家庭治疗、整合性治疗、心理剧、森田疗法、意象对话、沙盘游戏、催眠、支持心理疗法等。
大多数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且合适的方法,开展咨询工作。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需要,可以联系一下北大的心理咨询室,有一个校咨询室,还有一个心理学院的院咨询室,两个都对外,校咨询室收费,院咨询室免费,但是要全程录音录像。
今天推荐的书有两本,分别是《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短程心理咨询与督导实录·亲子教育篇》,作者张道龙,是美国执业精神科医生。
这两本书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一次完整的心理咨询案例,文字浅显易懂,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心理咨询是怎么做的,也可以把自己代入来访者的角色,感受一下有没有效果。
不少咨询师在接受培训的时候,会被要求对一句吊诡的话保持终生敬畏:
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我要让你幸福。
我也曾经思考过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最后,我认为幸福既是一种感知,也是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去主动争取或把握,那么即使面对从天而降的幸福,最终也会失去。
当你觉得自己状态很糟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有信念并且去行动,让自己好起来,有需要的话,向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寻求帮助。
如果有必要,不用忌讳,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抓住那个救生圈,在它的帮助下,一起努力游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