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下,怎样培养其就

发布时间:2025/7/13 12:40:38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大学生毕业后放缓求职进程,处于暂时未就业(已升学或出国深造除外)状态的“慢就业”现象,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不成熟、就业教育主体的协同能力不足、就业教育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形成连续系统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破解之策。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成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分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观念不成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观念不够成熟是“慢就业”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首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从众心理,盲目地跟随身边大多数人的选择,很容易引发“慢就业”问题。大学生处于集体生活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显著,从众心理会对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判断产生重要影响,使个体倾向与群体保持一致,缺乏自主择业意识。

比如,在总体就业趋势的影响下,考研升学、公务员、事业编成了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访谈调研中,同学9说:“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我没有做好就业规划,朋友说考研提升学历后就业环境能好一些,所以我就和她一起准备考研。”同学13说:“身边的人都说公务员稳定、待遇好、旱涝保收,所以我想考公务员试试。”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就业期待容易脱离实际情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选择“慢就业”。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普及阶段,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相对弱化。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身份依然存有“滤镜”,对就业收入和岗位抱有过高期盼,难以实现理想就业,从而拖延就业时间。如同学说:“我有参加一些招聘会,但是公司给出的薪资待遇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因此,不符合期待的就业现实使他们被迫“慢就业”。

部分高校毕业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少考虑自身所该担负的支持家庭、回报社会的责任,成为了“慢就业”的一员。如同学18决定毕业后先回家陪父母一段时间,没有考虑到就业问题。就业教育主体的协同能力不足当前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体主要是高校、家庭、社会等,但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存在协同性不足的问题。首先,高校内部在开展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就业教育固化在特定部门、特定人员范围内,不同教育主体的参与度和协同性不够。

高校中的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以及其他服务管理人员较少参与就业教育工作,未能充分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育人。同时,就业教育也忽视了大学生朋辈群体的影响。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行为会受到来自周围的同学、朋友的影响(如同学9、13),当朋辈群体中“慢就业”的现象增多时,个体极易受到影响。其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与家庭、社会的沟通联络不充分。

一是在就业问题上高校与家庭的沟通不够,不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再单纯是改变经济状况和提升社会地位,教育逐渐趋于本质回归。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子女的就业紧迫性降低,使家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就业教育,家长未能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7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