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连日报」
最近,热播电视剧《女心理师》很好地呈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过程及咨询理论,把心理咨询无缝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开始和剧中人对号入座。还有一些人看完剧后感觉自己被看到、被理解了,电视剧所起的治愈作用也不能忽视。
作为一名咨询师,医院七疗科(心身障碍病房)主任、主任医师陈保平对剧中关于“谁是来访者”,也就是咨询师应该为谁咨询一事,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女心理师》中有一个场景令陈保平颇有感触:第10集中,因为女儿蒋静暴饮暴食、抑郁,蒋静的妈妈来找咨询师贺顿求助,贺顿以“咨询者需要本人到场”为由没有接待蒋静妈妈。心理咨询为何要“见本人”?谁是心理咨询中的“本人”呢?
谈论剧中心理咨询的“本人”,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女儿蒋静,贺顿言下之意也是蒋静需要到场。很明显,蒋静情绪低落、暴饮暴食、呕吐,好像是确实需要求助。但是她并没有来求助,求助的人却是妈妈。妈妈因为女儿的抑郁情绪、暴饮暴食而非常着急、无助。在女儿的所谓问题面前,妈妈无能为力,失去了过去的掌控感。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谁是心理咨询中的“本人”了?是的,妈妈和女儿都可以成为心理咨询中的“本人”。在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的问题都要追溯到原生家庭,在家庭这个系统里,每个成员都在相互影响。这也意味着每个成员的改变都会带来其他成员的变化。通过心理咨询,妈妈被理解了,也有能力去理解女儿了,如果妈妈不像过去那样控制女儿(我们暂且不谈所谓的控制是好是坏),女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本人”,都可以成为咨询的对象,成为咨询者不是意味着这个人有问题,而是这个人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特别是那个前来寻找咨询师帮助的人,往往有更强的动力,需要得到咨询师的认真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