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感激你!”前不久,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姜振东收到患者发来的短信。这名患者是个小伙子,自小性格要强,今年大四毕业,因为考研压力过大,出现抑郁情绪。姜振东评估后说服他住院治疗,还把自己的办公室借给他当自习室。现在,小伙子不仅病情缓解,还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姜振东在办公区。在姜振东看来,小伙子只是遭遇了一场心理“感冒”,如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就能帮助他走出阴霾。“我们的工作就是陪孩子们度过风雨,学会倾听,与之共情,让阳光照进他们的心里。”这也是姜振东近十年来坚持的事业:构建医校联动机制,打通心理应急“绿色通道”,架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扛着自行车走遍高校推广“心健康”年,医院提出申请,在南湖院区成立心理科,并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大学生群体。他认为,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但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意识还不足,心理健康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当时,洪山、南湖很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正在建设中,我骑着自行车去学校联系工作,经常要穿越农田、工地,遇到没有路的地方,还得扛着自行车翻山坡。”姜振东回忆,他和同事就这样一家一家到高校上门拜访。那几年,他和同事医院周边的各大高校,用执着与真诚打动高校师生。十年努力搭建高校“心健康”服务网络最先与姜振东心理团队合作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十年来,姜振东带领团队坚持到校园办义诊、开讲座,为大学生们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一次讲座后,一名女生悄悄找到姜振东,鼓起勇气诉说烦恼:“我无法控制食欲,最多一次能吃7大包饼干,撑到想吐却无法停止。”原来,该女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逐渐被压力“压垮”,无法自控地以暴食来缓解压力。姜振东在接待咨询。姜振东分析,女生的暴食行为其实是强迫症的表现,建议她用药调整,并配合心理治疗,等暑假再住院接受综合治疗。半年后,女生恢复了正常。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宣传和服务,老师和同学们更加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升自我防范的意识,此后,姜振东和同事到高校开展工作越来越顺畅,甚至有学校主动上门邀请他们进驻。现在,姜振东带领他的团队每年开办义务心理讲座40余场,开通24小时心理干预热线,与武汉45所高校建立医校“平时预约、快速应急”的高效合作模式。被院士相中建立“院士工作室”姜振东用执着和坚守不断升级这张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他成立“心健康、新开始”志愿服务队,并联合华中师范大学贺金波教授志愿者服务队、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者”服务队等高校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志愿帮扶活动。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院长陆林教授计划在武汉开设工作室,考察时“相中”了姜振东和他的“心健康”网络,最终决定将全国首家“陆林院士疫后综合征工作室”落户到医院。次年,依托院士工作室,武汉市首家青少年心医院挂牌开诊,针对青少年学习障碍、睡眠障碍以及网络成瘾等进行治疗。目前,全省首个在综合医疗机构中专设的心理医院建成投用。“我们不仅追求治疗理念与院士同步,在医疗质量和科研上也对标国家队。”姜振东介绍,“最近,院士团队的3名成员留驻武汉,与我们的医生一道开展‘光照疗法’的研究。届时,可让更多孩子的心理沐浴在阳光下。”(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通讯员崔毅周绮书)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