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介绍 >> 学校心理干预,为何越来越像心理监视
01.
名学生只有2位心理老师
据报道,大部分的学校内,仅仅是个位数的心理老师需要为上千名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服务,且还需承担职责之外的行政工作;另外,由于心理老师的双重身份,许多学生也难以对心理老师建立信任,心理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
这些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校,而是广泛存在于国内几乎所有的学校中。为了鼓励需要帮助的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们也尝试了不同的方法。
何老师介绍,她们会给所有学生发放邀请卡,邀请同学们无论有没有困惑,都可以来心理咨询室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
一些孩子也许会担心被其他同学发现自己去了心理咨询室,但如果心理咨询室成了每个人都会去的地方,他们也许能多少打消一些顾虑。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像高考学科那样,凭借一次考试,就得到一个“成果”。
罗老师觉得,在学校里,心理课没有像高考科目那样受到重视。虽然她没有兼任行政方面的工作,但有时还是会觉得,自己的位置有点像是“后勤组”。
年,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宋玉莲在《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现状及改善建议》一文中指出:
一些中小学存在的现状是,“心理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所有教师中最清闲的人”“心理教师常常势单力孤,单打独斗”“心理教师很难得到专业成长”“有的学校把心理老师当‘万金油’使用,哪里缺教师就把他补到哪里,或哪个部门缺人做事,就把他安排到哪里。”
02.
学校心理干预机构=东厂?
高校的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建设越来越健全,本是一件好事。但在一些大学生眼里,这个本意是“帮助”的系统,如今却越来越像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
这双“眼睛”涵盖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的四层“预警系统”。从开学做的第一份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开始,它似乎就注视每一个“状况异常”的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