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资源 >> 疫情跳槽涨薪很难被裁员,1周内找到工作并
跳槽方法得当真的是可以大幅涨薪的,因为我自己就通过这次跳槽涨薪25%。
因为疫情,很多人的公司都受到影响并且裁员,我也是被裁员大军中的一员。我于4月13日(周一)被告知不用来继续上班,当晚写好简历开始投递,周二收到面试电话,周五复试于当天拿到面试通过结果。中间因为自己搬家,导致入职晚了3天,最后于本周四(4月23日)成功入职。
大家都说疫情期间,工作很难找,但我不但没有收到行情的影响,反而在一周的时间就找好工作,拿到期望的薪资待遇,于一周内成功入职,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涨薪只是一个结果,如果我们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涨薪就不在话下,但是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涨薪的。如下是我个人的真实分享,为了方便理解,我将这次的涨薪经历主要分为简历优化、面试前的准备、和面试中的注意事项这三个部分。因篇幅较长,大家可以结合思维导图一起进行阅读。
一、1份精彩的简历,是邀约面试的敲门砖
都在说简历是敲门砖,在写简历的时候,很容易忘记或不知怎么下手,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反正我是有的。而且我这次之所以能涨薪25%,离不开简历的优化,我这次主要在2个地方做了优化,分别是:
1.有关简历的优化
因为人事搜索简历都是靠岗位的关键词去搜索的,所以将关键词埋在你的简历里面,大幅提高被精准搜索的可能。
(1)岗位内容优化:
之前的公司,我不仅要负责内容运营,还会涉及到社群运营及活动运营。所以岗位的关键词就会很多,有活动运营、社群运营、内容运营。哪怕人事通过关键词搜索到我的简历,但是一看我做的很杂,那我就跟专业没啥关系,更别说涨薪了。
我们来模拟一个场景,假如你是人事,想招聘一名内容运营,现在有2份内容运营的求职简历摆在你面前。一份简历是这个人即做内容还做活动和社群运营,另外一份是内容运营占比90%,但对于活动和社群也会占比10%,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前者虽然什么都会,但是什么又不精。后者给人的感觉是不仅精通内容,而且还会活动和社群,一对比,差距就直接出来了。
在求职之前,我已经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想找内容运营的工作,所以在写简历的时候,内容运营的篇幅占了90%,活动运营和社群运营就只有10%完全是当做加分技能去写的,这也为我赢来了面试机会。
面试官问完内容相关的问题之后,看到我有活动和社群的经验也很感兴趣,我们还就这两个问题深入展开讨论,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我当天就收到了录取的邮件通知。
(2)岗位名称关键词优化:
岗位名称关键词优化,就是将岗位关键词标准化。我发现自己就职的公司,对内容运营的叫法与市面上不太一样,后来我就去请教我的HR朋友,她告诉我,要将岗位关键词统一。
比如说,我的第一份工作公司定的头衔是培训讲师,但是这个岗位又会涉及到跨部门的对接,所以会涉及到运营的岗位,如会员管理、积分兑换、活动对接等。
如果我把工作岗位写成培训讲师,那就会跟后面的运营脱节,之前人事都会问我为什么本来是培训老师怎么转岗做运营。
后来朋友告诉我我做的这些其实也算运营支持,运营支持本就属于运营的岗位,很多公司都有这个岗位,所以我就将培训讲师优化成了培训运营支持,与后面的运营工作连接起来,再也没有人问我为什么从培训转岗运营的问题了。
这里要跟大家强调的是,因为很多公司岗位的名称跟市场的叫法是不一样的,为了提高被搜索的概率,我们可以适当的优化,将自己的岗位内容提炼出来与市场去匹配。但记得不要作假,诚信是求职的底线。
求职的时候,要记住你的求职意向永远只有一个,要围绕着你的求职意向展开简历的介绍,千万不要没有中心的罗列。一旦在人事心中失去专业的印象,想涨薪就会变得比较难。
2.将成果量化成具体的数字
我自己之前写简历就是罗列工作内容,写的密密麻麻,自己还觉得很牛,能干这么多事情。后来,我找了我的人事朋友帮我辅导。人事朋友看了我的简历,她就只说了一句话:
她说:“你这简历完全看不出你的能力”。我还不死心的说:“没有啊,你看我做的工作这么多,还不能证明我的能力吗?”她说:“对,你说的没错,你确实干了很多活,但是你的成果在哪里?”
后来在她的指导下,我才明白要将工作成果量化。比如我们形容一个饼很大,其中的“大”就是一个量词,具体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
因为不同的人眼里“大”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小朋友可能觉得一个苹果就很大了,我们可能觉得一个脸盆就很大了,所以你看大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很难去理解这个饼到底有多大。
如果我说,这个饼有手掌那么大,大概20厘米,你是不是就有概念了,然后就会说:“哦,原来有这么大啊”。
如下是我个人简历,关于工作成果优化前后的对比:
更改前:擅长活动拉新,能独立操盘活动,将拉新活动执行落地;
更改后:2天,预算元,为社群拉新个新用户,能独立操盘活动,将拉新活动执行落地;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只是陈述,干瘪而且还没有说服力,后者是使用量化的指标去形容你的工作成果。这样人事看到的反应是:“新用户只花元,每个新用户只花1块钱,原来做的这么好”,这就是数据量化成果的魅力。
(3)工作经验要倒序书写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在写简历的时候,我会从毕业开始后的第一份工作开始写简历,直到最近的这一份工作。我的简历顺序是按照时间轴从过去到现在的,但是其实这样是错误的,主要有如下2个弊端:
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大多都经验不足,放在最前面,会给招聘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招聘单位会从您最近从事的工作,去判断是否与当前岗位匹配,如果你将最新的放在后面,是不方便招聘单位的查看;所以,我就调整了简历的顺序,在最前面的简历是你最近从事的工作,以此类推,往后倒序填写即可。
二、面试前的准备工作
这次疫情,因为面试会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很多公司会通过电话初试来做初步筛选。所以,简历投递出去了,我们要做好随时准备线上初试的准备。
1.记录好投递公司的信息,给招聘人员留下好印象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海投的经历,包括我也是,海投完之后,经常会接到陌上的电话。记得有一次,对方的人事给我打电话,但是我忘记是否投递,然后对方发现我并不是很了解公司的信息,所以初试就没过。
因为接到电话,确实很难迅速反应是哪个公司。所以在投递之后,我都会做一个动作,就是将投递的公司名称、岗位名称、薪资待遇和岗位需要的技能记录在手机里面。当突然接到投递公司的电话,我会先询问是哪个公司,然后查看手机记录中我投递的岗位,这样的做法就是给别人的感觉你不是海投,而是经过自己的评估与对比的。
2.随时准备,迎接突击的电话面试
我是周日投递的简历,周一下午5点多钟就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后来就被电话面试了48分钟。其实我也没想到会有突击的电话面试这一出,后来了解到,其实突击的电话面试是很常见的。
在突击面试的时候,人事主要问了我如下7个问题,我总结了问题背后所对应的考察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为什么离职?之前的离职原因分别是什么?(考察稳定性、职业规划及你的离职理由是否可接受)
(2)工作中令你最难忘的事情,为什么让你难忘?(考察应变能力)
(3)你的工作成果有哪些?(考察工作能力)
(4)跨行业的工作能否胜任?(考察你是否掌握内容的底层逻辑,是否擅长总结)
(5)什么时候可以入职?(评估到岗时间)
(6)期望的薪资待遇?(是否在该岗位的薪资范围之内)
(7)找工作找了多久?(考察同行业的受欢迎度)
三、面试中的注意事项
经过简历的第一层筛选和电话的面试,如果再邀约你进行公司最后一轮的面试,就说明你80%已经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了。虽然胜算很大,但在没拿到录取通知之前,仍旧不要掉以轻心。
1.把握面试主动权,尽可能多的展现自己的优点,避免挤牙膏式回答
面试中,面试官会拿着你的简历,问你一些他感兴趣的问题。在问问题的时候,要记住尽可能多的展现自己的优点。
(1)面试官问你一个点,你就告诉他一个面
不要出现挤牙膏式的回答,他问你一句你就答一句,不问你就不延伸,也不主动说。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列举2个很常见的案例:
案例1:
A问B:你今天吃早饭了吗?
B说:“嗯,吃了”
案例2:
A问B:你今天吃早饭了吗?
B说:“嗯,吃了,我今天不仅吃了早饭,还吃的很丰富。今天早饭我吃了鸡蛋、喝了牛奶,还吃了半个香蕉。因为医生说,早餐要丰富营养,吃的东西要涵盖水果、肉禽单、牛奶等。”
同样的一个问题,案例2的回答比案例1丰富很多,且如果对方感兴趣的话,还会对你反馈的信息进行深度提问和探讨,自然而然别人对你的了解就会越来越多了。
(2)巧用金字塔框架回答问题,让回答更具逻辑性
面试官问我:“你的拉新活动是怎么做的?”
我的回答是:“我用2天的时间,为社群拉新人,只花费了预算。我主要做了如下3个动作,分别是活动开始前的调研、策划、准备,活动中的氛围烘托、数据监测,活动后的奖励发放、复盘等。其中活动前我是.....这样准备的,活动中我是这样.....监测数据的,活动后我是这样.....总结的。最后,通过这次的活动,我的收获有.....,不足的地方有.......,好的地方会保持,不足的地方会改进,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讲到的核心的结构,是总分总结构:
总:陈述结果(我在2天的时间内,花费预算,为社群拉新人)
分论点1:活动开始前的调研、策划、准备;
分论点2:活动中的氛围烘托、数据监测;
分论点3:活动后的奖励发放、复盘;
总:通过这次的活动,我的收获有.....,不足的地方有.......,好的地方会保持,不足的地方会改进,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金字塔总分总的结构,因为逻辑清晰,所以不会出现漏说、重复说的现象,可以让听得人可以很好的理解。
2.面试官问你是否有其他问题,应该这么回答
在面试的尾声,面试官会“客套”甚至“流程化”的问你,是否需要有其他的问题需要咨询。很多人会问薪资待遇、上班时间等无关岗位本身的事情,包括我自己也一样。
但往往最后一轮面试我们的是部门的负责人,他会决定你是否被录取。所以我们应该问他有关岗位本身的事情,给他适当的蓝图描绘,加大录取率。关于薪资待遇这些最好是问人事部门,而不是问决定你是否录取的部门负责人。
参考话术:我确实有一个问题,需要请教下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入职了,那后续我的工作方向是怎样的?我们的季度、半年度、年度目标是什么?等(围绕应聘的岗位,描绘蓝图展开提问)。
这里使用了一个假设的前提“如果是我入职了”,会给人一种你虽然还没入职,但是你已经在考虑入职后想要怎么去做的事情,这种回答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话术是一个参考,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但是主题思想就是不要问薪资待遇,要给面试官“描绘蓝图”。
3.谈及期望薪资的注意事项
很多人不会谈及薪资,而且还不会主动甚至是不敢谈薪资,我也是一样的。谈及薪资的底层逻辑就是灵活应变还能拿到自己想要的薪资,我是这样做的。
(1)按照意向薪资投递
在投递简历的时候,我心中会提前定好一个期望的薪资区间,所以我投递的时候,对方的岗位薪资区间肯定是要在我的意向区间之内的,而且你的期望薪资区间还不能在别人的极限值那里,那样的话,是有一定的难度,最好是在别人岗位区间值的中间或者底部。
如我给自己定的区间是-,但是我发现很多到就已经是最大值了,如果我去投递这种,也会被录取但是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这个岗位是-,那我的意向范围是在居中的位置,这个相对就比较容易。甚至有的岗位是-,我的意向薪资就是属于别人的最低值,这个时候只要被录取,最低都是这个价值,所以你学会了吗?
(2)意向薪资最好是一个区间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谈期望期望薪资最好是一个区间,不能是一个固定的值。比如说我的期望是-,给对方的余地空间是,反正最好就是,最低是都是我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我把期望薪资换成,那会存在的结果就是要不就是,要不就不会被录取。
而且,再加上今年比较特殊,如果能拿到理想的薪资是非常不错的,如果能少可以拿到自己比较满意且月入过万的薪资,个人觉得是非常不错的。
综上所述
以上就是我本次通过跳槽涨薪的经验汇总,我觉得跳槽涨薪不是把一件事情做好了才能涨薪,而是通过与你沟通的过程中,认可你的能力和专业度,将一切的美好呈现出来了,才会加大涨薪的可能。
希望我的经验对你有所帮助,我是
二鱼儿说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