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

沟通出现问题没关系做到以下几点就足够了

发布时间:2022/12/25 20:23:33   

俗话说的话“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往往形容夫妻之间的沟通模式。

除了在夫妻之间会犯沟通毛病外,我们也会有惑于为人处世的交际关系。

我们来看一个玩球实验实验中,让两个实验员A、B进入实验室,假装不认识。

接着,当真正被测试的人员C进入实验室后,A就装作偶然发现一个球,传给B,B又传给C。

然后,当3个人玩得正开心的时候,A与B转变了传球策略,也就是A只传给B,B传回给A,不跟C玩。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实验结束了。

不知情的C从实验室出来后感觉闷闷不乐,实验人员通过核磁共振的检查发现,他的身体也传递出了这一信息。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当人员A、B不跟C玩的时候,C就感觉自己的社会连接断了,所以觉得痛苦。

如果人际关系保持得好,我们容易感到快乐;如果人际关系破裂,我们容易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也被称为“社会疼痛”。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在沟通中的陷阱以及如何跳出其陷阱吧。

一:在争吵中取胜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杂文,名叫《论辩的魂灵》,文中提到了一连串诡辩的逻辑,摘选部分如下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

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

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

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

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

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

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

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自由结婚未免太过激了。其实,我也并非老顽固,中国提倡女学的,还是我第一个。

但他们却太趋极端了,太趋极端,即有亡国之祸,所以气得我偏要说‘男女授受不亲’。

况且,凡事不可过激;过激派都主张共妻主义的。

乙赞成自由结婚,不就是主张共妻主义么?他既然主张共妻主义,就应该先将他的妻拿出来给我们共。”

“你自以为是‘人’,我却以为非也。

我是畜类,现在我就叫你爹爹。

你既然是畜类的爹,当然也就是畜类了。”

争吵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即因立场、意见不合,大声争辩,互不相让。

恋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上司和下属之间,往往都避免不了出现争吵,其区别在于争吵的多与少,严重还是轻微。

比如说,读友看到新闻报道,可能会看到类似以下的报道:“你们再吵,我就跳楼!”

房间里吵得歇斯底里的父母,听到儿子这话后,仍然没有一刻想停歇的意思。

随后,男孩爬上窗台,从29层的高楼纵身跳下。

一个14岁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这一刻。

上述情况虽然极端,但并不是太少见。将极端程度降低一些,家庭中夫妻长期之间的争吵、冷战等,对子女的心理造成长期困扰的现象,其实发生相当多。

当然争吵也有良性的,像开头里鲁迅写的《辩论的灵魂》那样,与人辩论,向着促进沟通和理解的方向来进行。

争吵也是一种沟通。良性争吵就促使我们在争吵中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良性和恶性争吵的一个重要区分信号是在争吵时双方有没有尝试减少冲突,是否采取措施修补裂痕。

所以呀,良性争吵的人都会知道:争吵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促进沟通,加深理解以及解决问题。

如果争吵以指责结束,继续冷战,而双方都不愿意主动打破僵局,就事论事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恶性争吵。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遵循4点良性争吵规则:

1.就事论事,不做人身攻击。

2.不翻旧账,面向未来争论。

3.镜像复述,提升倾听水平。

4.监控想法,尝试修补裂痕。

二:正确对待归责。

有一对夫妻,丈夫忙着在外挣钱,妻子在家养孩子。

妻子抱怨丈夫没有顾家。

丈夫觉得自己为家累死累活,妻子却不理解自己。

于是,夫妻俩经常会有争吵,而上初中的女儿因此有些抑郁。

于是,一家人到心理咨询师父那去沟通。

在心理诊室,妻子又开始抱怨丈夫,说他有一段时间,从公司回来,就往家里床上一躺,一点不理家里的事,也不理她。丈夫辩解说,不是的,那段时间他把腿扭伤了,所以才会这样。

妻子不仅不知道照顾他,还要说他。这时候,女儿插话了。

他说:“我记得不是这样的。我那段时间考试没考好,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回家,都往床上一躺,爸爸看我这样,可能是学我,也往床上躺了。”

当时,整个咨询室的氛围,还在爸爸和妈妈的剑拔弩张中。夫妻俩甚至没仔细听女儿说什么。

这时候,心理“妈妈,你知道女儿在说什么吗?”

妈妈愣了一下说,也许女儿是替爸爸解释之类,看得出来,她也并不觉得女儿的话,有什么重要。

心理“妈妈,如果这样,你就对女儿的话太不敏感了。

她其实是在说,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怪我,都是我的错!”

所有的人都安静了,气氛一下子变得悲伤而凝重。

妈妈哭了出来。

过了一会,妈妈就就说:“老公,我们不要这样了。我们要改。”

这个故事中的家庭争吵,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

夫妻俩的归责是“都是你的错”,女儿的归责是“都是我的错”。

在这个家庭中,这两种归责方式都是不准确的。

因此,家庭关系不够健康,夫妻俩各自怨气满满,女儿则抑郁自责。

从关系视角来看,父亲、母亲与女儿之间不够健康的家庭关系,其实是相互“培养”出来的。

如果夫妻中的任何一方停止抱怨,寻求改良方案,互相指责的恶性循环就会中断。

对于归责,我们的应对方法是课题分离。

即通过区别课题的归属,让责任人承担各自的课题。

比如说,上述家庭中,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提示,妈妈领回自己的课题,让女儿不要承担不必要的责任,也告诉爸爸要领回他要承担的课题。

也就是说,停止指责,承担属于自己的课题,不去承担和干涉别人承担他的课题。

三:摒弃抱怨情绪

作家六六装修房子时,遇见一个师傅。

第一次约见师傳的时候,师傳就花了很长的时间与六六沟通整个设计的风格。

平日里,师傅隔三差五还会带六六到建材城去选购材料,并尽量满足六六的预算与喜好点。

不久,六六自己挑选了客厅的墙砖和地砖。

但是,等到房子装修过半了,六六突然后悔了当初购买的材料。

于是,她对师傅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师傅比她还淡定,问:“你想要什么?”

六六觉得不好意思,说:“算了,我能忍受。”

可师傅却说:“别,难得装修一次,要用好多年,别凑合。

你不喜欢,没关系,我们可以改。”

接着,他还补充道:“满意是最高标准,只要满意,不怕麻烦。”

最终,师傅既没让六六多花钱,又满足了六六的需求。

有一次,六六请了学美术的同学,帮忙绘制电视背景墙。

师傅看着绘制的效果不错,价格又适中,就掏出U盘让六六帮忙拷贝。

同时,嘴里还不停地念着:“这个创意好,以后我要用到其他客户的家里去。

房子装好后,六六对师傅说:“你现在オ三十岁,是个只带二三十个工人的小老板。未来,你还会有大公司的。

你根本不用担心自己未来买不起房子,因为你进步的速度会高于房价上涨的速度。”

因为在师傅的词典里,没有不满,没有抱怨,只有不断提高,不断学习。生活中抱怨的声音无处不在:抱怨工作待遇、社会不公、学历不高......

可为何他们就不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呢?

事实上,越是喜欢抱怨的人,越是难以做好一些小事情,甚至是一些非常本分的事情。

因为他们往往以情绪为中心,而没有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真正想要的东西。

长于说而弱于行,长于批评而弱于建议。

因而,对于问题最终的解决,他们总是显得无能为力。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如果不能帮助别人改掉习惯性抱怨的坏习惯,能做的就是远离这些负能量爆棚的人,避免传染过多的负面情绪。

一个人如果习惯性抱怨,人生会有很大的概率遇到“倒霉”的事。

正如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说的:“真正的景观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因为我们是它们的上帝。”

四:成为朋友

通常来说,朋友的最高境界是知己,其牢固程度甚至可达“士为知己者死”。

哲学家周国平说过:“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龙应台对儿子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

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总而言之,好朋友并不容易获得,友情却很容易逝去。

很多时候,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终归会渐行渐远。

好聚好散,不失为一种好结局。但不少时候,有很多可为的地方。

如果你发现一份友情对于你意义重大,而且也有条件维持,甚至能终身维持,那么不妨认认真真地为这份友谊,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避免时间的侵蚀。

比如说,不要只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6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