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资源 >> 真正的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样这本书为你揭开
一真正的心理咨询和大众设想的并不一样
在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之前,我对心理咨询也抱有很多误解。我以为做心理咨询等于心理“有问题”或者“有病”,这也阻碍了我在困境中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
直到我研究生期间读了心理学专业,主攻心理咨询方向,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原先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揭下,我才窥见了心理原来心理咨询该是这样的!它和大众的设想,还是有很大差别。
和曾经的我一样,现在社会的很多人依然对心理咨询有不少误解:不知道心理咨询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聊聊天还要收费,到底多久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有许多人耻于寻求心理咨询,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由于社会对心理咨询的普及度还不高,因此接受心理咨询有时会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甚至“变态”的标签。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服务,它具有伦理要求、框架设置。
如果你最近遇到烦恼和困扰,想要尝试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人生问题的话,那么可以先了解一下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什么样的,它可以如何帮助自己,或许,还有有什么注意事项?
出版于去年12月的新书《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就从各个角度回答了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作者莫妮卡·布里永(MoniqueBrillon)是加拿大一位有着40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在这本书里,她介绍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对求助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阐述了心理咨询中发生改变的因素。
疗愈的答案不在心理咨询师个人的手中,而是双方合作的过程
到底什么是心理咨询?
其实心理咨询像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跳的双人舞,也像两个人的旅程。
我用两人共同乘坐火车旅行作为意向,将心理咨询看作一次探索之旅:我们知道出发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不知道目的地和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在这个旅程中,我和求助者组成一个团队。他有他的长处,我有我的长处,我们互相补充。在这列火车上,他可以看到一扇窗户,并且要向我描述眼前展开的风景,也就是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我的优势是我虽然不在他的身上,但我能与侵入她的东西保持更远的距离。这样我才能点亮他内心的明灯,帮助他从中后退几步。我有自己的敏感度,这使我能够发现他正在经历的,但自己可能未觉察到的东西。
因此,决定心理咨询起作用的关键是: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合作程度,也就是他们建立的咨访关系的质量,用专业术语来讲是“工作联盟“。
所有的心理咨询都是在一段关系中展开的。在关系中,两个人各自人格的固有特性与心理咨询师的理论方向和专场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由此,求助者在心理咨询中的主动性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一句话:“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并不能强迫其喝水。”外因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心理咨询师可以以敏锐的洞察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根本所在,也熟悉走出困境的办法,但是如果求助者本身不那么想要改变,或者是有什么阻碍了他的行动,那么改变也是不会发生的。
改变或不改变的决定权属于求助者,且只属于他一个人。疗愈的答案不在心理咨询师个人的手中,这是一个共同创造的过程。
因此,心理咨询师不能催促求助者,不能讲大道理,也不能在早期就提出干预方案,然后推动求助者去做。说教和心理咨询根本的不同就是,心理咨询师会让求助者感到,无论他决定改变或者不改变,抗拒或放弃,信任或不信任,他都是被接纳的。
这也可以成为判断你遇到的心理咨询师是否专业的一个标准。
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消除所有痛苦,痛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情绪困扰等于有心理问题吗?不一定。
我们只要活着,就会遇到烦恼,人的存在与心理折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都要经历离别、失去、悲伤、幻灭、放弃,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痛苦、焦虑、悲伤或抑郁情绪。但是,多数时候,我们可以调动资源区应对痛苦,并将其转化为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是正常的、健康的。
但是有时候,心理折磨会超过一个人承受能力的极限,而有些人由于各种发育或者过往经历原因,没有形成必要的能力来应对这些困难。如果过了一定的时间期限,便会向疾病转化。但是,要想确诊某种疾病也是需要一系列衡量标准的,如时间长短、影响生活的程度、社会功能状况等等。如,下图是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APA)推出的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5)里对强迫症的部分诊断标准:
因此,大可不必在还没有得到精神科医生确诊之前,先给自己贴上“心理有病”的标签。只要你能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不违法犯罪也不自我伤害,可以带着快乐和痛苦度过一天又一天,在大多数情况,这还是心理健康的范畴。
痛苦是不可能是被完全消灭的。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终结所有的痛苦,因为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心理健康是一种建构容忍和接纳痛苦的条件的能力。而治愈的衡量标准是能够将病理性痛苦转化为普通的、可以忍受的那种不适。
我们都有从困境中挣扎出的能量,人的心理韧性是无穷的
很多人以为自己脆弱,但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作家莫泊桑在《一生》中写过: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而我认为,只要你还活着,还在忍受着生活的捶打,那么都是有心理韧性的,都不是脆弱的。
我的一个朋友有患有中度抑郁症,她毕业前抗拒找工作,不想过那种平庸琐碎、还背着房贷和车贷的生活;她想出国读书,但是又逃避学英语。由此,她常常焦虑、自责,感觉自己过不上想要的生活,又批评自己不努力。加上病情影响,那几年遭受了很多痛不欲生的精神折磨。我曾经很担心她的未来:不想工作,又不愿学习,心比天高,以后怎么办?
到了毕业后,她也尝试投了几份简历,经历一番坎坷后,机缘巧合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虽然她现在还是会偶尔吐槽工作的无聊,分分钟想辞职,但是根据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区分标准,她在适应现实了,这就是在向健康转化了。
从常规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心比天高好高骛远的抑郁症患者在屡受打击,终于接受现实的故事。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她虽然过得痛苦而煎熬,但是却还在坚持生活着。她的理想虽然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但是她也一直在尝试接近它。直到撞了很多次南墙后,调整了预期和对自己的判断,变得适应了环境,走出了那段黑暗的时候。
我的很多求助者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人的韧性的强大。一位从小被家人控制加上精神打压的姑娘,从上中学起就有想要自杀的意念,后来确诊中度抑郁症和焦虑症。但是她活得还不错,也取得了在世俗意义上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一位刚毕业就在职场上遭遇PUA的大学生,那段经历使他患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此后的工作中,他常常焦虑不已,生怕再被羞辱,甚至踢出公司……他忍受着痛苦的焦虑,为了在新公司留下来,竭尽所能,终于赢得了这份工作,转正后还升了职。
人本主义疗法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和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他曾描述过一个场景,这个场景也深深震撼了我:
“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把冬天吃的土豆储存在地下室的一个箱子里,距离地下室那个小小的窗户有好几英尺。生长条件相当差,可是那些土豆芽竟然发芽了——很苍白的芽,比起春天播种在土壤里时长出的健壮的绿芽是那么的不同。这些病弱的芽,居然长到两三英尺长,尽可能地伸向窗户透进光线的方向。它们这种古怪、徒劳的生长活动,正是我所描述的趋向的一种拼死的表现。它们也许永远无法长大成株,无法成熟,永无可能实现它们实有的潜能,但是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生长条件下,它们也要拼死地去成长。因为生命不知道屈服和放弃。”
后记
人的内心是很繁杂的,电影《大佛普拉斯》里有句话说,
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类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却没办法看穿每个人心里的宇宙。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一座浩瀚繁复而且独一无二的宇宙。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里,陪伴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经历一场独一无二的内心的旅程实为一种艺术。在我最近2年的从业经历里,我陪伴了一些有缘人在治疗中遇到真实的自己,活出自我,渡过人生中的困境。
和本书作者一样,我深爱自己的工作,求助者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收获。心理学家李仑在本书的推荐序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深得我心:
我深信每一位咨询师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幻想,在自己临终的那一刻从业以来,所有求助者一一走过身旁,便对自己说:“感谢你曾帮助我度过那一段艰难的岁月,请你安心上路。
在此我也感谢和我合作过的那些求助者,我也很幸运遇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