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介绍 >> 京房回忆075,崇外花市,是花儿市,不是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本系列只是回忆,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随笔而已,既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
但这就对了,所谓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嘛。后悔也好,庆幸也罢,往事就在这里。
一、
接到个咨询,对方估计是怕被我忽悠吧,有防范心理,所以一上来就强调自己是老北京,对楼市很熟悉。但一提问题就露馅儿了,很明显的故意用了“儿化音”,但用的有点儿多了,显得别扭。最后还问了句“对东花市儿板块是否了解?”
哎呀,真的有些哭笑不得,是不是老北京无所谓,但北京哪有个东花市儿啊,那是东花儿市。所以说北京话里的儿化音属于防伪系统,不熟悉的真不好乱用,不仅没什么卵用,还容易被识破。
二、
当然我对花市一带也不太熟悉,小时候很少来,一年两三回吧。基本就三件事儿,花市书店买书,电影院看电影,羊市口买文具。花市书店自不必说,当年觉得好大好大了,除了王府井可能就这里最大。而且主要是教辅类的。
花市有两个电影院,大的就是书店对过这个,小的在北羊市口里面,从大路上看不到。第一次是邻居给的电影票,我大老远的从天安门骑过来却找不着,急的直想哭。费好大劲才看上的。片子是《神秘的大佛》,刘晓庆演的,新中国第一部武侠片吧。据说从此全中国人知道了,原来除了拳头,打架还可以用“掌”。
现在东西花市的分界线是回民小学,而以前则是羊市口。那个文具店就在羊市口路东,属于东花市。印象中这个文具店的东西非常的全,据说比百货大楼都全,各种不好买的纸张什么的都能在这里买到,还便宜。
最早是家里长辈老来,经常动不动就跟邻居说:“明天出城,去全城,有没有要带的文具?”那会儿我就不明白,怎么出了城还要去全城,这到底是上哪儿去啊?后来才知道,这文具店的名字叫“泉成”,老字号。
老北京人管出前三门叫“出城”,也就是去外城。管出城墙叫“去郊区”,比如建国门外就是郊区了,那会儿动不动就说是“出东豁子上东郊串门子去”。东豁子就是建国门,日伪时期扒开的豁子,复兴门是西豁子,新街口叫豁口,都一个意思,感觉跟掉颗牙似的豁嘴子。
三、
参加工作后,有一阵子我在方庄租房,而新单位在西直门小西天一带,于是经常走花市,斜穿整个市区。但早晨上班不走,基本都是走广内大街到磁器口,然后看情况再向北或向西。下班回家才走花市,图的是走南羊市口,然后穿珠营胡同走幸福大街,这样觉得算抄近道。
之所以早上不走珠营,那是因为这是大上坡,尤其是到羊市口,几乎得站起来蹬,累的俩腿酸疼。回家则是大下坡,又快又省力,动不动的还得捏闸呢。
有人说从这就能看出北京南城是下风下水,这也不全面。因为紫禁城是最高点,最不能积水的地方,得保证皇帝的安全。然后九门之内都比较高,还是防备被淹了。出了城就无所谓了,本身就有护城河能泄洪,就算是淹了也是老百姓的庄稼地,统治阶层无所谓。所以只要是城墙之外,是否算下风不一定,但肯定都是下水。
北京南城在明朝嘉靖之前就是纯粹的郊区,没有路。就算修了城墙之后也没做统一规划,所以地势低洼很正常。但幸福大街路口这里确实地势更低,夏天只要一下雨就积水。我是见过下雨天游泳捞西瓜的,据说还淹死过人呢。
当地人管这路口叫“大语录牌子”,因为路口火神庙的南墙很高,被刷上了大标语,还经常换。这座庙应该有年头了,传说解放后是评剧泰斗马泰等人的排练场,后来成了广渠门外52中的分校。我没进去过,从外面看不是太大的一座庙。
之所以这路口低洼,是因为之前就是河道,这地方在早年间还有桥呢,所以叫大石桥。西边路南还曾有个大石桥小学,后来没了。整个广渠门内大街在清朝中期之前都是河道。所以地名才都是什么天河巷,就是现在的雍贵中心,也是条斜街。还有榄杆市,卖缆绳的。南河槽北河槽,过了磁器口的三里河桥湾儿水道子什么的,都和水有关。
这些地方本来都不属于花市,两码事儿,但随着拆迁盖小区,新景家园、富贵园什么的都属于花市的小区,还有花市枣苑就更是了,所以也就稀里糊涂的都算花市了。
四、
榄杆市这地方好像之前是单行线,3路8路23路汽车的线路,我也记不清了。那会儿有一阵子走广内大街连着被罚款。当时也不是正规的交警,连辅警都不算,就是一些各厂子的闲散人员,算联防吧。他们随便找个地方藏起来,见到闯单行线的就罚款,随口就要钱。一般先是十块八块的要,可以砍价,五块八块的商量着来。
我开始是被罚了八块钱,第二次熟了就罚了半包烟,万宝路折合四五块钱吧。第三次我连烟也舍不得给了,把刚买的三两“小胖包子”当罚款给交了,价值两块七。看他们吃的挺香的还有点儿后悔,应该买十斤,撑死他们丫的。
小胖包子最早就在榄杆市铁棚子后面菜市场改的破饭馆里,九块钱一斤三毛钱一个。后来搬到了磁器口的友合饭馆,专卖早点了,很火。拆迁后好像搬到茶食胡同还是兴隆街啊,我忘了,没怎么去过。那会儿这破饭馆儿都没招牌,现在算是著名连锁店了,估计早把我这30年前的老顾客给忘了。
我现在还记得这条街上的一些建筑,南河槽口儿是个印刷厂,旁边是他们的宿舍楼,很破的筒子楼。北河槽口儿是河南驻京办,后来叫什么崇豫酒店吧。有个朋友就是河南人,她父亲是省里领导,特意把她送到北京上学。八十年代给广渠门中学赞助了20间房,也就是盖了20间平房小宿舍,然后就接收了10个河南转学生,这算是当年的借读费。
广渠门中学是个非常好的学校,前身是“女十五中”,后来一直是区重点,90年代以宏志班闻名京城。但女十五中在榄杆市老人心中的印象不太好,因为在年红八月,这里发生了榄杆市惨案,当年的女孩儿们连续三天闹革命,血洗榄杆市。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房子房租和修房那点事儿,这不提了,都是历史,但愿悲剧不要再重演。
榄杆市最著名的建筑还有澡堂子、同欣荣、豆汁店、栗子王,然后就是蒜市口曹雪芹故居。对了,还曾经有个面粉六厂,后来改成轮滑游戏厅了吧,印象不深了。反正都拆了,也就留下个地名儿。再过几年,估计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了。
五、
现在新景家园里有个观音堂,这是文物了,原址就是珠营胡同和羊市口的交界处,好像还有北河槽跟天河巷吧,再加上手帕胡同,记不清了,但肯定是好几条胡同的汇合点。毕竟是庙,只有交通方便才能香火旺盛。
另外还有一棵大树,那也是胡同的保留文物。我听新景家园的回迁户说过,只要这棵树在,就能知道自己家原来在哪儿。
新景家园里还有个小庙,这我搞不清楚原址了,估计是樱子、刚毅胡同一带的吧,不熟,没一点儿印象,当年几乎没走过。好像那里有个什么大院,石家大院吧,记不住了。
有个朋友家最早就是南羊市口的,我还去过他们家,路西的独门独院。但格局很奇怪,一进门就是厨房灶台,穿过门道是三五间正房,怎么看都不像是民宅。后来他解释说他爷爷是开二荤铺的,所以把灶台设在门口,方便客人点菜。后面这几间房就是餐厅,当年院子里还有过一个大铛子和篦子呢,烤肉用的,武吃。
这两样文物熬过了大炼钢铁,但也没保留下来。拆迁之前他觉得实在没用了,于是在中间人的介绍下卖给了龙潭湖的一家烤肉店,也没多少钱。中间人挺有名,曾经誉满南城的吊子王,鹏爷。有时间单独写写这小老头儿,很有意思。鹏爷出身江湖,变戏法儿的,浑身绝活儿,号称一手“抹子活儿”独步京城,一身江湖做派,绝对的南城老泡儿。
我这羊市口的朋友腿上有个挺长的疤痕,说是小时候偷东西给留下的教训。他们家房后头就是“大烟袋锅儿”的库房,也就是花市街上的一家百货店。他小时候经常上房翻到人家库房偷东西,也不敢偷值钱的,都是针头线脑什么的,偷完了随手送人。
但时间长了肯定是让人家察觉了,于是给他布了个口袋阵,在他进出的窗户上都弄上了钉子和针,还有锥子什么的。于是在他又一次下手的时候就出事儿了,被带钩儿的锥子弄掉了一条子肉,从此再也没敢去偷过。现在想来,这商店是不是得赔偿啊?
花市大街上有很多老字号,但我记不住了,除了大烟袋锅儿应该就是澡堂子,没进去过。然后还有个回民小吃店,和东花市路口的是一家,至少都是一个系统的。我有一阵子经常要去白桥房管所办事儿,在东花市这家吃过炸酱面。
开始还觉得挺奇怪,总觉得炸酱面应该是汉民的,怎么清真馆子也卖啊。不过一去端面就明白了,把肉丁换成牛肉不就得了。这家的酱也挺有特色,应该是甜面酱居多,很好吃。所以甭追求什么炸酱面哪家正宗,根本就没有正宗的,否则人家清真的怎么算?
六、
花市东西大街上之所以清真馆子多,就因为东花市曾经是回民聚集区,应该是在虎背口一带。以“口子行”来说,东花市与牛街、德外齐名。
花市大街上最著名的建筑应该是四处,第一是西花市的清真寺,传说当年这里还有专门沐浴的场所,由阿訇或主持什么的用经文歌声指导着清洁身体。第二是回民小学,这是当年马连良和侯喜瑞等几个回族艺人大师们捐建的。第三是锦芳小吃店,解放前是由羊肉床子发展起来的牛羊肉铺,解放后改成了小吃店,再后来以元宵成为特色了。第四是东花市的内明远,以烧羊肉闻名南城。据说附近的人就算吃不起羊肉,也经常煮了面之后去买一勺羊肉汤浇上,倍儿香。
内明远的具体位置我想不起来在哪儿了,只是听说过而已。前几年遇到过一个白桥的老北京,说他父亲是拉洋车的,就喜欢吃内明远的烧羊肉,甚至临终的时候都念叨来着。
这家人挺神奇,是在旗的旗人,但他说他父亲还是在帮的,洪帮。连他都想不明白,作为满清旗人,没事儿参加反清复明的组织干什么,自己反自己吗?
有可能是满清倒台后加入的,旗人们都穷的拉洋车当警察了,那加入什么组织都不新鲜了,底层人民,就得抱团取暖。这人倒不是拉洋车的,只是蹬三轮,加入的是白桥的“起重社”,也就是街道组织的三轮车小分队,相当于那个年代的出租车。
七、
白桥,这听着也和水有关吧?当年这都是通惠河的支流,之所以这一带拉车的多,很多都是东便门外码头上的讨生活的,做小买卖的多,为了生存而已。
但白桥还有个说法,说除了桥白,其他就是因为回民多,戴白帽子。像上边说的那个蹬三轮的,他父亲后来还成了回民,但不是穆斯林,相当于是虔诚教徒的外围组织。当年的回民可以不太遵守教规,相当于俗家弟子吧。
现在没这说法了,但当年是“有回教而无回族”的年代,穆斯林从事不了的职业都由回民来承担。这不多说了,别引起歧义。
白桥大街在80年代很出名,主要就是因为自由市场,规模相当大。都知道北京曾有个首富叫李春平吧,“北京四李”之首,就是那个说去美国和老太太结婚的,靠遗产发了财。但这说法未必是真的,因为他还有个身份是文物贩子,江湖人称“鬼子李”,起家就是在白桥。
前几年这里恢复了“铁轱辘把儿”的地名,只是位置不太对而已。很多人不知道这指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井口辘轳的摇把儿,都是铁制的,只不过这个大些而已,也没什么太特殊的。
虎背口是很早就拆迁了,年前后,这以后再写吧,本来想主要写拆迁的,说着说着就说岔了。
八、
我之所以有一阵子常去花市,主要就是因为在消防队附近有个小楼,里面有一家很牛叉的房地产公司,炒墓地的,牛叉到猖狂的程度,甚至涉黑。那一阵子可没少折腾我,三天两头的就得来吵架要账。
具体的不说了,有些敏感,我这已经被限流不少篇了,这些东西还是少写为好,这号儿还想留着呢。
这公司对面就是花市电影院,地上的无所谓,但地下是个娱乐场所,在当年也很有名气。老板姓高,江湖人称高三儿。高家三兄弟,都是黑白道通吃的主儿,而且在演艺界也都有很深的人脉,其中实力最强的应该就是这位三爷。
前两年看到郭德纲的一段采访,说他和某位体制内的同行发生了矛盾,无奈之下请出了高三爷给调和好的。这其中有辈分和人缘儿的关系,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实力。否则就算是辈分再大,没钱没本事也没人听你的,人微言轻。
高家兄弟的父亲是国宝级艺术家,按辈分和马三立同辈,寿字辈。但在进入相声界的时候自降一辈,和侯宝林等宝字辈平级。但这么一来,他的儿子和徒弟们的辈分也就下来了。比如石富宽就是他的弟子,连带着于谦的辈分也和郭德纲平级了,要不然老郭得叫于谦“师叔”。
老艺术家这么做可以说是敞亮,但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辈分太高不一定是好事儿,很容易让同行反感,更容易影响合作与挣钱。
比如老艺术家有个关门弟子,现在的年纪可能也就50出头吧,当年才30多,那这跟一群5/60岁的在一起论兄弟,两边儿都别扭。所以他这个关门弟子几乎没有进入曲艺圈儿,一直是外围。当然,人家也有自己的体制内工作,工商局的,犯不上下海。
高家的事儿不多聊了,说多了也容易惹麻烦。本来演艺圈儿就水深,我可没本事掺和。
不过多说一句,花市在当年之所以住了很多曲艺界艺人,就是因为这里商业繁荣,所以也就吸引了很多艺人来串场子卖艺。我家长辈就说过,他小时候家里不准去天桥,那地方太乱。但花市是可以来的,因为坐商的店铺多,相对更诚信。而且也有一些相声棚子什么的,听听看看的不亚于天桥。
另外花市当年的卤煮也很出名,和东安市场的据说味道差不多,一脉相承。卤煮也有机会单写吧,先简单说两句。其实卤煮和卤煮火烧是两码事儿,相当于炸酱和炸酱面的关系,或者说卤煮是一种烹调方式,跟宫爆、鱼香、抓炒、焦溜的性质一样,可以搭配很多的食材。比如过去有卤煮丸子、卤煮豆腐什么的,都得是久煮不烂的东西。但卤煮也没什么正宗不正宗,这不是大菜,平民饮食无所谓正宗,更跟苏造肉没任何关系,纯属扯大旗作虎皮的给自己脸上贴金,别当真,认真你就输了。
九、
我小时候长辈也不太愿意让我来花儿市,说这里的小流氓多,怕我挨欺负。我倒是一回也没赶上过,成年后再来才见识了一些。
比如消防队旁边的胡同里就住着一位,曾经在南城鼎鼎大名。6/70年代花市有三大流氓,陈三小脚佩林,其中为首的就是这位陈三爷,不是叫陈福山就是陈峰山。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快50了吧,或者更老,但身体非常结实,怎么看都像练家子。那次是我在等人去和那家炒墓地的抬杠,百无聊赖的就进了家音像店,租了盘《阳光灿烂的日子》,又给了老板几块钱就在屋里看起来。不知何时这老三哥也在旁边跟着看,偶尔还说几句当年的江湖,此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但没交往,我也不知道他曾经是个南城大流氓。
注:流氓这个词在混混圈子里没有贬义,反倒是一种资格的称呼,几乎和大哥相同。或者可以说,所有的大哥都是大流氓,大流氓也都可以成为大哥。
知道陈三爷的身份时是个晚上,我从消防队出来,路过个小饭馆,三爷坐在门口,围着几个岁数差不多的老泡儿。我刚打完招呼,旁边过来一个人,拎着个小伙子,当着三爷的面就给了这小伙几个大嘴巴,然后还让给三爷赔礼。三爷好像是什么话也没说,挥挥手就过去了,很有派头儿。
后来听人说,三爷之所以有威望,那就是因为讲诚信,说弄死你就弄死你,真敢挖坑儿给埋了。甭说花市了,北京站在当年乱不乱?三爷那都能称霸一方,二哥亮灯儿等流氓都得尊着三爷,威风都是打出来的。转眼20多年过去了,也不知三爷是否还健在。
十、
不多写了,似乎还有很多没写到。当年花市的铁皮棚子就挺有意思的,我90年代中期的时候还在这儿做了条裤子呢,8块钱手工费。还有花市百货商场,有一阵子好像叫寰球百货商场吧,这口气是巨大。后来改成金伦大厦,算是南城的第一个购物中心,再后来也就成了搜秀城了。
想写的太多,能写出来的太少,碎碎念。
仅供参考。
我是北京章哥,如果你有问题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