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资源 >> 抗疫也要抗抑抗疫心理健康自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仅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同样承受着冲击和压力。有报告显示,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万抑郁症患者,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
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当身体生病时,心理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失去往日的平静。相反,如果心理先生了病,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会被破坏,削弱对病毒的抵抗力。
为助力大众提高自身心理防护能力,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对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甘肃省疾控中心组织编写了“抗疫心理健康自助指南”栏目,与大家分享。
抗“疫”也要抗“抑”
让我们一起赶走emo
拥抱心理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追求心身共同健康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应主动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持续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倡导养德养生理念,保持中和之道,提高心理复原力。在身体疾病的治疗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可选择寻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时疏导情绪,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发生。
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
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合理设定自己的目标。正确认识重大生活、工作变故等事件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学习基本的减压知识,学会科学有益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习并运用健康的减压方式,避免使用吸烟、饮酒、沉迷网络或游戏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
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出不良情绪背后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进行调整,减少非理性的认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适当倾诉与求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重视睡眠健康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注意起居有常。了解睡眠不足和睡眠问题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出现睡眠不足及时设法弥补,出现睡眠问题及时就医。要在专业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改善睡眠,服用药物需遵医嘱。
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
选择并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积极发挥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在出现轻度情绪困扰时,可结合运动促进情绪缓解。
正确认识抑郁、焦虑
等常见情绪问题
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2周以上,可能患有抑郁障碍。
突然或经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害怕、恐惧,常伴有明显的心慌、出汗、头晕、口干、呼吸急促等躯体症状,严重时有濒死感、失控感,如频繁发生,可能患有焦虑障碍。一次性的或短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可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予以缓解和消除,不用过分担心。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可以通过药物、心理干预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
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
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寻求专业帮助。要认识到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自己有病,更不等于病情严重,而是负责任、有能力的表现。
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
诊断精神疾病,医院医院专科门诊。确诊后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住院治疗或门诊治疗,主动执行治疗方案,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不急于减药、停药。门诊按时复诊,及时、如实地向医生反馈治疗情况,听从医生指导。
精神类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行任意服用。
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
减少歧视
学习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知道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尊重精神病人,不歧视患者。要认识到精神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和康复,可以承担家庭功能与工作职能。要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提高患者心理行为技能,使其获得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