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

了然读好和创作近体诗

发布时间:2023/6/4 16:16:19   
治疗白癜风那里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近体诗创作常识提要

了然

我所归纳的大都是创作方面常识性的东西,具体的书本上都有,这里也仅是把应该注意的方面和自己的理解简单梳理了下,以求与诗友们共鉴共勉,仅此而已。初学者在浏览教科书的同时,如能将此提要也一并作为参考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表示难易程度:小*……**********大)

1、题目:(*)注意不要“犯题”,即内容中用的有关字句及所表达的意思在文字上不能与所起题目雷同。另外,所起题目一定要直白、明快,让人不假思索一眼就看出你写的是什么。尽管这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有的作品光题目就得琢磨老半天,这怎么可能让人有兴趣读下去或读懂正文?

2、平仄:(*****)这个学起来相对别扭些,因此需下点功夫才能熟练把握。这是初学者的第一道关口,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拦路虎。加上有些“半瓶子醋”故弄玄虚,使得多数人望而却步。其实,所谓的这道“坎”,也主要是心理上的,根本的是没有什么动力特别是利益促使自己较这个劲。我认为,如真想学的话,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用不了10分钟就能入门,剩下的就只是长期熟练的事了。

原来我也是这么认识的,待知道了平仄是个什么“玩艺儿”后,不禁哑然失笑,甚或可笑。再者,现时对平仄的把握已迥然于几年前直至古代,比之要容易了许多。创作过程中或作品完成后,诗词是否合仄押韵,网上韵律检测软件很多,如“诗词吾爱”等,既省时省力,又准确方便。再就是,律绝中平仄的1、3、5不论,2、4、6分明,也只是个大概的说法。前者还有许多限制,“不论”只是个相对概念。

3、用韵:(****)一般用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居多,词大都用词林正韵。我的观点是提倡用中华新韵(要求在标题后加注“新韵”二字)。终归时代语境变了,拘泥于百年前乃至几百年、上千年的语境中,总感觉如同隔世和有太多的不必要。

4、格式:(****)根据起韵(首句第二字)和首句尾韵,七律、五律、七绝、五绝各分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4种格式。一般地说,因古人都讲究声韵,故五绝五律起句不入韵、七绝七律起句入韵为正格,反之则为变格。不论什么“格式”,现实语境已无必要较真。这16种模式(实际是4种模式)都有规律可循,不过属于“熟能生巧”类,需要下点功夫。

5、出律:(*)指用韵、平仄、对仗、句数、字数等超出规范的类型。有些作品乍一看挺好,语言也很美,但不符合规范。总之,只要违反上述一项,就不能称其为律诗绝句。

6、跑题:(*)律绝中每句及整篇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离题。当然也不能散题,亦即散乱不紧凑的意思(就我读过的今人作品而言,多数存在散题现象)。要做到不跑题,尽管难度不是太大,但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容易被忽略的。

7、词句:(****)即遣词用句。(1)格式上,一般地须按2、1句法规范且起句与对句相一致。(2)每一词组必须符合既定规范或查有出处,不能因平仄限制而生拼硬造、随意颠倒,这是常见但又应尽力避免的问题。(3)要凝炼、流畅、词意丰富,生僻及不易懂的字词尽量少用。(4)用词尽量求新,毕竟这是白话文时代。

8、起承转合:(***)律诗4联、绝句4句的写法,原则上应按这4层规范依序布篇,但这也仅是对初学者提供的一个思路而已。具体怎么写可按选题、选景、立意、抒情等要求确定,不一定死磕硬套。

9、景情:(*****)一般地,上半片写景,下半片抒情。律诗第三联或绝句第三句深化写景亦可。切记倒数第二句是答案句。无论怎样,最后一句必须合或收,这是事理、物理或哲理的最终体现,也是是否有诗意诗味的关键句。这点做不好,其它方面再严格再规范,也不算是一篇完整的好作品。

10、对仗:(*****)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颌、颈联)必须是对仗的,首联和尾联及绝句中的上下两联可对可不对。要求是,两句同一位置的字词为对偶句式。除平仄相反外,句子句型和词意范围要相同、句法结构要大体一致。每句中唯一的单字相对,词性必须相同。规范上有工对、宽对、临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之别。内容上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详略)

11、粘对:(***)粗略讲,“对”指句内第2、4、6字和联内上下句第2、4字要平仄相对;“粘”即两联间临句第2、4字要平仄相同。律绝中的尾字,除首联句可对可粘(韵)外,其它字也须相对。失粘、失对为大忌。(详略)

12、合掌:(**)指律绝中对仗的两联除不可出现重字外,出句和对句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许相同或相近。此亦为大忌。

13、拗救:(略)除诗词名家偶用外,如李杜等,但他们也都是有意为之,而非必须为之,以我看99.9%的诗者无必要用或不能用。

14、三仄尾与三平尾:(**)即每句最后连续三字为仄声或平声。此为诗者之大忌。但这主要应是笔下误造成,稍加注意即可。

15、孤平:(**)即韵句中除韵脚字外,其余6字中只有1个字为平声,这与拗救是相联系的。亦为大忌,注意为要。

16、入声:知其意即可。

17、突破与创新:(*******)这是诗词大家和理论家的事。一般诗人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必须要循规蹈矩。否则,99.99%的诗者就会说你不会写诗,易弄巧成拙。

18、和韵:(*)分依韵、次韵(步韵)、用韵等,即依其诗所押的韵作诗(详略)。

19、同题:(*)即用别人诗题作诗或同一题下作诗若干首。

20、思维:(*****)就是要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神经质”但合理想像是也。专业诗人为什么大都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病?哈哈这也仅是个比喻,不必当真。

21、打造名句:(**********)一篇律绝要有深意和味道,这是评价作品优劣的第一层。纵观所谓古代名家名作,流传至今的也大都止于这一层。第二层是有一句或几句为名句;最高层次是整篇都是名句,亦即句句经典是也。现在能达到第一层的已不多见,何论二、三。作品要想拿得出手,这个方向应该是不会错的。遍览当代诗者的作品,可说是千篇难寻一名句,且不用说意味深长的句子,就是读起来顺溜点的也不多见。

22、诗眼:(********)指关键词或句所达到的高度,这也是诗词创作的最难之一。

23、美感:(*****)一是语言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字词美,四是读起来顺溜,五是易懂。

24、表现手法:(*****)即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采用的辩证表现手法,也称“诗词创作十要素”,包括点染、虚实、疏密、动静、浓淡、雅俗、巧拙、曲直、隐现、离合。有文章专门论述,百度也可下载。(略)

25、个性鲜明:(*******)即诗词风格。譬如毛主席的诗词文章就是一例。

这篇文章是专为入门不久的诗友所写,目的是提醒而非展开详述,以起到创作时各有关方面都要考虑周全的作用。深度研究和弄明白其中的某些概念,可咨询知名专家、查阅专门书籍或上网浏览。这些都是个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想所悟,不足之处望读者朋友雅正。

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古体诗

了然

对于众多的古体诗词爱好者而言,除了曾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名人名篇外,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读不懂!即使许多具有普通高校文科学历水平的,也基本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试着把这个难题给捋一下,看能不能起点作用。若有些许帮助,俺动这番心思也算是没有白费。此前朋友们接触的大都是“雅堂上”如梦似幻的诠释,而这里更多的则是“江湖上”土里吧唧的味道,话虽糙,但理却不粗。万不可拿着萝卜不当干粮,不才可是把家里的老底都抖搂出来了。这也算是一个共产党员做了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情,抑或是对社会做了点应有的贡献吧,别见笑就好!文章虽略长了些,但关键的也就九个字:读不懂、怎么读、读什么。下面就依序先说:

读不懂——

朋友,古近体诗词的平仄格律您懂吗?您写过诗吗?您有过理论上的探讨或对诗词较过真吗?在此我可负责任的告诉您,这些都无关紧要。看似多余的问其实并不多余,也就是,既然都是文化人,文理同宗,本不应该读不懂诗词的,但为什么会有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呢?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对“古人”的敬畏之心。对古代尤其是千年来文言文语境下的产物——文字高度凝炼严谨的近体诗,读起来之乎者也的如同隔世,这样就无形中在心理上有了障碍,未读先畏是必然的。

再加上那些个格律框框,哇呀,也太那个“高雅”了吧,一看就打“寒颤”,真乃“高处不胜寒”是也,懵然便没了底气。次之是,拘泥于茫然不知所以的“格和律”中解脱不出来,这本是不应该的,但正是这不应该变为了应该,应该的懂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为了不懂。这听着像绕口令似的。唉,这么说吧,读古体诗要有一颗平常心,只要形式上的规范不加考虑,就无不懂的道理。

再者,就是所谓专家教授的忽悠。不故弄玄虚好像就显不出他们的能耐似的,这也情有可原,要不他们的“饭碗含金量”就会大大地缩水,这尽管有点不太地道,但人生时艰,理解万岁,就这么着吧!再再是,有些诗本身就晦涩难懂,而且生僻字和用典较多,加上大量非牛非马的所谓“诗”充斥其间,就连创作者都不知所云,朋友们读不懂岂不是情理之中的事?最后是,不得要领,这点至为关键,下面就重点啦啦这事,也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怎么读就能读懂的问题。

且慢,现在的文风都是啰哩啰嗦,大环境如此,俺也学着多挣几十个字的稿费玩玩,算是做个广告吧,哈哈。这就是:此前,我在另篇“美文”中专门论述过“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的问题,若能与本文结合起来看,所涉及的“读懂”就更好理解了,有兴趣者可浏览下。那篇文章的侧重点是冲着创作者说的,也就是其作品应该“给人看、使人懂、受众广”,但这也只是俺的一厢情愿罢了,估计没人会听的!对广大读者朋友们而言,毋须管这些,作品本身的问题不应成为问题,只要有办法鉴别就得了。刨除诸类“不好”的作品和本就难懂的好作品之外,下面就是我要说的正常作品如何才能读懂的方法。即是:

怎么读——

以律绝为例。绝句就四句,最好懂,除个别不十分明白的外,多数能懂得基本意思,这也就是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喜欢绝句不喜欢律诗的原因之一。再者,古诗素来讲究“诗无达诂”,在理解上不可太为较真。五律、七律及排律,可先读题目和首尾两联,把律诗当绝句读。不论中间还有多少联句,都先不要管它,只要抓住头尾(尤其是题目和最后的联句),就是抓住了纲。

待读了“论点”(起)和“结论”(合),也就明白了一首诗想说什么和表达什么了。然后再读中间的铺垫和述理部分(承、转),以进一步品味给出的结论的合理性,加深对整首诗辩证关系的理解,这就行了。业外读者不用管它格律平仄什么的合不合规矩,创作手法是不是严谨科学,只要读起来顺溜就行。尤其是对那些文字功底不是很深,对诗词没有研究的朋友,这点更为重要。进一步讲,只要抓住了以下三点,“读不懂”的问题就解决了。

一是读题目。这是解读古体诗词的首要因素。许多作品不读题目根本就无法读懂,而这也恰恰是许多朋友所忽略的。譬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标题本身就告诉了我们所写的事件。陆游的《书愤》,标题则告诉我们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即愤懑之情。愤懑为何?对比诗中的“世事艰”和“塞上长城空自许”可知,乃是国土沦陷,朝廷偏安一隅,而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抗金御敌、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

杜甫的《蜀相》,标题不仅表明诗人瞻仰的对象是诸葛亮,而且也表明该诗在题材上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种: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昔盛今衰,感慨岁月瞬息变幻,借古讽今、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渴望建功立业等。联系尾联即知,这首诗表面是对诸葛亮的惋惜,其实也夹杂着对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叹。

对于那些运用了隐喻手法的诗,标题更为关键。如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只读正文,还真以为是新婚妻子要去拜见公婆,精心梳洗化妆之后问丈夫:“我画的眉毛颜色深浅,与现时流行的式样合不合?”只有深味标题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首比体诗。诗人以“闺意”隐喻,用诗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征求他的意见。再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标题“观书有感”也是理解诗的结构或思想内容的切入口。如若无视标题,还以为只是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呢?一联系标题才知道表现的是读书后豁然开朗的心头畅快、清澈、活泼的感觉。

不过,有的朋友可能要问,如果上述逻辑成立的话,那么,许多无题诗应作何解释?哈哈,现代人写的所谓“无题诗”大多本可有题的,之所以称为“无题”,依我看,这应该是没有中心思想、内容不着边际的“乱侃诗”吧?需说明的是,“无题”诗并非真的无题,而是“无题胜有题”,也就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示主旨之故。这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和执着的追求等,“无题”本身就是最恰当的题目。

譬如古代无题诗代表人物李商隐,现代无题诗代表人物叶千华等。如还不明白,我举一首大家都熟悉的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

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诗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

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所以,诗和所有形式的文体是一样的,题目就是主旨,只有读懂了题目,才可明白一首诗的大概。尤其是对惜字如金的古体诗而言,忽视题目,怎么可能读懂正文?!真正意义上的无题诗,“无题”就是最好的题目,万不可把无题诗真的当作“无题”哟!

二是读尾联(句)。也就是读正文“主意”。绝句往往有一个特点:前两句或三句写景状物或叙事,后两句或末句抒情或议论。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二句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月下景色,第三句写声,末句写情,抒发了征人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感情,这即是主意所在。又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二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三四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

这两句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这也正是这首诗的主意所在。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从军行》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前两句描写当时西北边境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后两句直接抒情,尤其是末句以口号式的誓言,道出了本诗的主意,把戍边将士们不畏艰苦,杀敌卫国的意志和豪情充分的表现出来了。律诗前两联写景叙事,后两联议论抒情的特点更见明显。

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颈联议论,追述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尾联生发感想,表达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其中也暗含了对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苦痛。这首诗的主意即是表达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惋惜之情。

这个主意尽管从写景议论中都可见出,但尾联表现得更明显。另首《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首联叙登楼,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景观,颈联叙个人景况,尾联抒爱国之情。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这种境况下的爱国感情尤显得难能可贵。这首诗的主意也是从尾联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初唐四杰”之一的文诗大家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首联起兴,以蝉声引出客思。颔联和尾联是比,既咏蝉,也自喻,意思表达的都比较含蓄。直到尾联,诗人才不顾一切地将满腔忠愤一泻而出:没有人相信你居高饮洁的纯正,又有谁肯替我表白这耿耿心迹。

诗人高洁的品质不为世人所了解,反而被诬下狱,只有蝉能理解自己,为自己高歌。洞悉了近体诗这种特点,在读懂了题目主旨后,可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7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