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中心

孩子罹患了抑郁症双相或强迫症等,到底能

发布时间:2023/5/31 16:18:07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8分钟

本文章节:

01、为什么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容易复发?

02、如果能实现这几点,患者完全有可能康复

03、父母做到这5点,也能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孩子罹患抑郁症、双相及强迫症后,很多父母非常焦虑、恐惧,甚至放下工作,一心陪着孩子看病,只求孩子能快点康复。他们可能还会反复对大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问这个问题:

“我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彻底好起来?”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都难以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甚至可以说,如果有医疗机构承诺一定能把孩子的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治好的话,大家反而要警惕这是否为“某田系”。

既然没人能确切地回答,那就是意味着孩子的病很可能好不了了?这个问题要看从什么角度、基于什么条件去回答。

如果看不清疾病背后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够针对性的话,这些精神心理障碍真的有可能“慢性化”,长期地、甚至终身伴随患者。可如果情况是相反的,尤其是父母知道该怎么做的话,孩子还是有很大希望能走向康复的。

01、为什么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容易复发?

到底什么叫做“彻底好起来”?对于大众来说,这往往意味着症状全都没了,也不用吃药或接受其他治疗了,患者变得跟得病前一样健康、甚至更健康,而且不会复发。

首先我们来谈谈“复发”。

其实,从目前整个现代医学大背景来看,医生能保证不复发的只有极少数的几种疾病,常见于外科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等。这些疾病通常会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发病部位,这个部位都不存在了,当然就不会复发了。

除此之外,对于绝大部分疾病医生都难以保证不再复发,就算找到了病因并彻底治疗、症状全消了,也无法确保患者日后不再罹患。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这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接触的事物有关。上个月我们的普通感冒好了,难以保证下个月不会再次感染;我们的急性肠胃炎治好了,可如果我们还是不注意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的话,那很容易再次中招。

对于这一点,大夫们是深有体会的。年,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医生特鲁多去世,他的墓志铭总结了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经验,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能听到的、很多大夫仍深有同感的一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不过,毕竟现在离特鲁多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余年了,医学还是有了巨大进步。现在,大部分临床医学领域都已经实现了“病因学诊断”,尤其是内、外、妇、儿这些最常见的领域。

既然知道病因了,医生就更有可能针对病因进行精准化治疗,我们步入了“精准医学时代”,更多的疾病有望可以治愈。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对比起来,精神医学却比较落后,还处于“症状学诊断”阶段——还没找到大部分精神心理疾病的真正病因,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大夫只能根据症状来下诊断。

只有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心理障碍,以及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极少数是例外。

而且,虽然上面说的是“精神医学”,但临床上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采取的还是“精神病学”。

什么意思呢?

“精神病学”研究的是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预防及康复的一门临床医学;

而“精神医学”不但指各类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还涉及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作用的影响的研究。

换言之,精神医学的内涵更深、更全面,并要求临床大夫们要重视、研究疾病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

可是,现在国内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都还做不到。大多数大夫仍然认为最主要的病因是生物学因素,比如神经递质浓度异常、遗传因素等等。

而在治疗方法方面,最主要的还是生物学层面的手段——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必要时的保护性约束,这也被戏称为精神科大夫的“三板斧”。

至于深入的、有效的心理学手段,有的大夫是不认可其有效性,而更多的大夫是不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不过,有些大夫质疑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也不是完全没有来由,因为目前社会上主流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流派仍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只能就患者记得的事件进行分析、处理,无法触及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在改善症状方面比较低效,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

而直到现在,我们国内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仍然是比较割裂的,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缺乏紧密的合作。医院中,只有极少医院能同时提供专业的精神科治疗和心理治疗。

那在这种背景下,主流精神科的治疗效果有较大局限性,主要的治疗目标是达到临床治愈即可,也就是80%或以上的症状得到控制,并持续3-6个月以上,社会功能等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而且有可能仍要长期吃药。因为确切病因不明,大夫们也更加不能保证患者不会复发。

很明显,如果按照这种理解、这种治疗模式的话,很难达到患者、家属们期待的“彻底好起来”。

不过,虽然上面分析的情况听起来令人有点失望,大家也不要盲目否定主流精神科治疗的积极作用。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即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起码能在患者病情严重时迅速控制症状,而且相对便宜、方便、容易获得,容易普及,确实帮助了很多患者恢复了部分社会功能。

02、如果能实现这几点,患者完全有可能康复

那从什么角度理解、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患者是有很大希望能“彻底走向康复”?

首先,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根源,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对大量抑郁症、双相障碍及强迫症患者进行过系统化临床心理干预,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我们能够深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

我们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及强迫症的主要病因其实是心理社会因素,是他们从小到大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说抑郁症,主要病因是患者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且不断自我否定所致;

而典型的双相障碍,主要病因是患者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形成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最常见的是患者被大人反复过度夸奖,患者非常高兴)。

另外,有很多青少年虽然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但其实没有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情绪高兴愉悦,精力充沛,高傲自大),而是曾经在家大发脾气、暴躁易怒、砸东西,甚至对父母动手等等。

我们认为这其实是患者有大量心理创伤被激活的“激越状态”,并不是典型双相障碍的表现,更合适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不过,这个话题还有争议,我们尚且将这种情况叫做“泛双相化”。

这部分“泛双相化”的青少年患者,他们主要的病因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不断的自我否定,内心非常压抑、痛苦,没有明显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还有强迫症,主要病因也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根据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如果以上病理性记忆得以修复,患者的症状往往会快速缓解,甚至消失。如果患者本来持续服药的话,就可以较快速地减药、撤药了。这也反过来佐证了,患者的病症是由病理性记忆导致的。

所以,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度、对我们的信任度很高,患者的情况也适合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他们的症状就消除得很快,有的甚至立竿见影。

既然理解了病因,那在症状消失后,就能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父母提供建议,引导他们加强预防,降低复发的可能性了。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二步。

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发现,因为很多父母没有掌握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所以患者的病理性记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在无意中造成的。

如果仅仅修复患者过去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就算症状消除了,可是回到家里后,父母仍然用过去的方式跟孩子相处,就很容易导致孩子再次形成病理性记忆,导致复发的风险增高。

比如孩子病情严重时,父母大气都不敢出,尽量迁就孩子。可当孩子的情绪有所好转后,父母再次忍不住对孩子要求严厉,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时就批评、贬低,孩子再次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症状就很有可能再次出现,甚至复发。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又会导致孩子内心非常绝望、恐惧,“我本来以为自己好了,结果那种熟悉的、可怕的感觉又来了,我这辈子都没希望了”。所以复发后,患者的病情有可能更加严重。

所以,临床心理干预中,除了消除患者的症状之外,还必须对父母进行深入的家庭治疗,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孩子患病的原因,告诉他们具体该怎么自我反省、改变、提升,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温馨、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如果症状消除、父母也自我反省得到位的话,有些患者这时就逐步走向康复了,学习能力慢慢恢复,能回到学校上课,并逐渐适应校园生活了。

但还有不少孩子虽然情绪平稳了、跟父母关系也改善了,可就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一想到上学就焦虑、害怕,又或者复学后遇到挫折时,情绪很容易再次被动,导致复学困难。

也就是说,很多学生患者的康复卡在复学、对未来很迷茫这个点上。患者的这个问题其实属于“学习障碍”,要想办法帮助患者消除学习障碍,甚至塑造高效学习状态,必要时用深度心理干预快速塑造出高效学习状态,并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建立越挫越勇的逆商,这也必不可少。

当然,如果一开始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的话,比如有强烈、频繁的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话,还是要先利用精神科药物控制病情,再接受深入的临床心理干预。当患者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症状大幅度缓解,父母也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后,再快速地减药、撤药。

事实上,如果患者的病情不是特别严重,比如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患者、焦虑症患者,具有一定自知力的强迫症患者,甚至可以不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而是利用“多维度心理障碍快速治疗法”(MDPDRT),也有望加快走向康复。

03、父母做到这5点,也能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总的来说,如果想让患者有望走向“彻底的康复”,必须涉及多个学科——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尤其需要依靠深入的、专业的心理干预技术。

可目前除了我们机构以外,国内外能具备以上心理干预技术、实现这种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机构少之又少,我们目前的接诊规模也非常有限。

大家也不必感到绝望,只要患者、父母深入理解了上面的分析,利用同样的道理,掌握一些科学的、高效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后,患者也很有希望加快康复,甚至“彻底地好起来”。

第一,父母要掌握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寻找孩子有哪些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父母寻找到孩子遭受过的心理创伤后,能处理的,要想办法积极处理、解决,尽量令其得到修复。

如果有些暂时处理不了的,那就尽可能让孩子避开的“刺激源”。比如孩子一看到、想到就觉得痛苦、难受的人、事物、情景等等,最好避免孩子接触到,以免创伤不断被激活、被加深。

比如,孩子觉得上学很痛苦,学校里到处都有事物令孩子感到痛苦,那必要时就要先休学。休学时抓紧时间修复创伤,令病情好转,再重新上学,甚至可以考虑转学。

还有些孩子遭受了很多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见到这位家长就情绪波动,容易发生矛盾的话,那最好让这位家长先跟孩子隔离开来,有助于孩子尽量保持情绪稳定。然后再想办法修复这位家长带来的心理创伤。

第二,父母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重建良好的家庭系统和家庭关系。

孩子生病了,这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都出现了问题,所以父母应该先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反省自身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是否曾给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等等。

所以,重建良好的家庭系统和家庭关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这也是孩子康复道路上稳固的社会支持体系。这相当于“自我家庭治疗”,对孩子病情的康复及防止复发都有一定的作用。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孩子所处的家庭系统仍是不良的,就有可能再遭受新的心理创伤,“旧伤刚愈、又添新伤”,孩子很难走向康复。

第三,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并为其塑造出越挫越勇“高逆商”。

很多患病的孩子内心自卑,他们很抵触别人说他们“脆弱”“玻璃心”“矫情”。用这些词来形容他们确实不妥,他们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可为什么他们容易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从这个角度来说,患病的孩子确实存在一些性格弱点,其中最主要的是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确实缺乏积极面对的信念和勇气,也缺乏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所以容易形成心理创伤。

所以,父母一方面要避免用上面的词语来说孩子,但另一方面,在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后、孩子愿意跟父母沟深入通后,父母要引导孩子正视自身的不足,有意识地塑造越挫越勇的性格,提高逆商。

提高逆商的方法涉及很多方面。

比如树立远大的、符合孩子情况和兴趣点的、并且有实现可能性的人生目标。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是为了向目标进发,而不是为了盲目跟别人对比。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在人生中,有很多种途径都能实现目标。

比如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地去付出、奋斗,但也要看到客观因素,坦然接受结果,快速收拾心情、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提升,再重新向目标进发。

又比如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意识、能力和智慧,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它们看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我提升的契机。

比如,病情出现波动、甚至复发时,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逆商的“练手”机会。

我们之所以复发,说明背后还有未得到修复的心理创伤,以前没发现,现在终于暴露了。就像在电脑系统里发现了一个bug一样,父母要与孩子共同去寻找bug在哪里,如何修复、解决,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当这个bug修补好了,我们后续就会康复得更好,心身更加健康。而且因为有经验了,以后再遇到bug就不用害怕了,也知道如何应对了,换言之,逆商就增强了。我们会比大部分同龄人更加坚韧、理智、成熟、有智慧。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孩子遇到挫折时不但不易形成心理创伤,还更容易实现人生的螺旋式上升!

第四,对于有过真正轻躁狂/躁狂发作的,在顺境时容易盲目乐观的孩子,父母还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具备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避免自高自大。

这部分孩子在情绪比较好、境遇比较顺利时,容易把现实中的困难想的太简单,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并且表现得精力充沛,做很多计划,想着一定能实现。

这时候,他们跟人相处时也容易夸夸其谈、兴致勃勃,甚至有可能因为傲慢、自大而招致别人不满。但他们不以为意,认为自己就是对的。

可这种掉以轻心、飘飘然的心态更容易导致挫折、失败,被别人批评,发生人际关系冲突。然后患者备受打击,又迅速转入情绪低沉、内心自卑的抑郁发作状态。

那为什么这部分孩子容易出现轻躁狂/躁狂状态,上面提及了,这往往因为反复被大人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并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

所以,对于这部分患者,不仅需要塑造高逆商以应对挫折与困难,也需要学会谦卑,以淡然、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取得的成绩和别人的夸奖、认可。

面对外界的赞誉及贬低时,如果我们能做到宠辱不惊时,我们的内心才是真正自信的,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并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五,父母要反省自己的三观是否端正,并培养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

很多父母虽然实现了财富自由,但仍沉迷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对精神层面缺乏追求。说得直白一些,他们追求吃喝玩乐,甚至沾染毒品、赌博等等。

这一类父母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人生的意义,缺乏人生感悟,也未树立崇高的理想与目标。这让孩子如何能拥有远大的志向和精神追求?他们很有可能会与父母一样沉迷于享乐,追求奢侈品,与同学攀比,喜欢炫富;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更容易罹患精神心理障碍。

我接诊过一位青少年患者,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回校读书,但不是因为恐惧上学,而是觉得没有必要。

当我向他分析学习的重要性时,他非常不耐烦,并回怼,“何医生,我们家在城中村,我爸妈是房东,村里还有分红,一年就有60、70万的收入。我爸妈就没有工作,天天打麻将,为什么要我辛辛苦苦地读书?我们家又不缺钱。况且,现在也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啊。”

所以,父母不能只要求孩子积极向上,而要自己先具备积极的三观,有一颗拼搏、上进的心,才能以身作则,甚至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促使孩子有更强的内驱力,不断努力地提升自己。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孩子的病症不是突然出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扭转的。对于会不会复发的问题,也不是简单一句“会”或“不会”就能解决的。

希望父母看了以上分析后,认真、深入、理性看待孩子的病症,采取有智慧的方式,帮助孩子加快康复,不但尽早实现“彻底的好起来”,还能引导孩子将患病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人生之路更宽、更广!

#百里挑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