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咨询中心 >> 咨询中心前景 >> 心理疾病有哪些自杀情结的自我分析
作者
蓝坚上馨心理咨询师
前几日,一个只有25岁的韩国明星雪莉,在家中自杀身亡。我不禁在想:究竟是怎样的煎熬,才会让一个明星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世界?下面我将谈一谈让人唏嘘的“自杀情节”。
自杀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每年因自杀而死亡的人近30万。国内对自杀的心理学研究很少,尤其在自杀的原因、评估和治疗上。
王求是通过研究证实了自杀情结的存在,自杀情结的其主要内容是:“年幼时被父母抛弃的小孩(空间上的或心理上的)使自己的小孩原型(内在小孩原型)受伤,内在小孩原型有着杀死自我回归无意识的自杀原型,以被弃小孩原型和被弃的记忆为核心,吸引以后生活中寻求依赖却又遭到抛弃的经验,最后发展到对依赖极为饥渴但是对被弃又极为敏感的地步,以至找不到依赖或是失去了依赖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时,自杀情结就正式形成了。”
无疑,王求是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然而,对自杀情结的研究,一般都是面对他人的,极少面对自己的。目前,对自杀者的帮助前提是自杀者要发出求救信号,更要有求助意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让自杀者都能这样做,是不可能的。有的成功自杀者发出求救信号了,但因无人能识别;更多的成功自杀者根本就没发出求救信号,或者,他们也许觉得根本就没必要求救。在这种情况下,对自杀情结的自我觉察就尤为重要。当然,人有选择生死的自由,问题是对此我有过觉察吗?我能真正明白自杀对我的意义吗?我能洞察我自杀动机背后真正原因么?这一切,都需要深切的自我觉察。
我承认,我一向与自杀情结有较深的渊源,而且也曾深受其困扰,也曾几度处于自杀的边缘。现在,似乎走出困扰了,用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好好地活着。所以当作业要求用所学理论结合自身体验,分析自身的情结,撰写一份自我情结分析报告时,我第一时间就想到写关于自我的自杀情结分析报告。我希望,我对自我自杀情结的觉察能对助人者有帮助,更希望能促进有自杀情结的人能自我觉察,最终摆脱自杀情结的困扰。
对于“情结”这个词,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甚至普通百姓也会把情结挂在口头上。生活中所说的某个人在某件事上形成了“疙瘩”或“过不去的坎儿”,我的理解是:这就是情结。
在词语联想测验中荣格发现,当刺激词与病人心目中一些不愉快的事物联系时,病人回答的反应时间就会延长。这时,若将病人作出延续反应的词语选出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潜藏在表面下的深层含义。荣格认为:情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60.html